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我們的蠢官與蠢教授們

九把刀的脫褲事件引起許多高年齡層的達伐,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批評到底有多蠢。

台師大特教系名譽教授吳武典直言「玩過頭了」。他說,師長們與學生打成一片、縮短代溝是好事,但不能一味迎合學生,反被學生次文化同化,「學校教育的主流價值何在?」

讓我告訴這位名譽教授,學校的主流價值一直以來都是年長者,上位者所認同的價值。這些價值總有一天會與學生的次文化同化融合,成為新的價值觀。這種言論表現出來的不過就是中老年人自我認同的危機,青少年根本無須理會更年期男人的喃喃自語。

全國家長聯盟理事長謝國清也認為脫褲行為「不妥」。他表示,國高中男生有時會強脫同學體育褲來惡作劇,本來是覺得好玩,但被脫的男生可能有被羞辱之感,長期下來還可能演變為霸凌事件;因此,不要小看脫褲玩笑對學生的影響,若有一部分學生錯誤解讀作家的玩笑,有樣學樣,可就不好笑了。

這段話只透露出我們的年長者有多麼自以為是,學生,青少年在此都被預設為一群「不具判斷能力」的團體。如果脫個褲子就會演變成霸凌事件,那一堆男校學生在體育課換衣服時脫褲子的行為就是最可能變成霸凌事件的原因,這些家長聯盟怎麼不推論因為男校學生都直接在教室換褲子,所以很有可能演變成霸凌事件?簡直是低能。

教育部次長林聰明則認為,九把刀是很受學生歡迎的作家,對學生的影響力很大,一舉一動應更謹慎,以免發生「反教育」效果。

林聰明說,他並沒有看到九把刀脫褲的方式是否不文雅,但因學生年紀還小,很好奇、也易模仿偶像舉止;學校在邀請演講者時,不能只迎合學生喜好,也要過濾講者的言行舉止及社會風評。


次長請你搞清楚,演講場合是台南女中,是一群在我們的考試制度下最優秀的高中生。如果這些人都是你嘴巴裡面那種沒有判斷能力的個體,你為什麼還不下台為我們的教育失敗負起責任?

九把刀事件顯現出來的問題是,我們的官員,一些有名的大教授們,對於「價值判斷」這種事情都抱持太過強大的自信。只有自己信奉的價值體系才是正確的,所以教育就是要塑造出跟他們一樣的人。更糟糕的事情是,有些大教授會在做這種事情的同時,當你問他:「你認為多元文化的方向是正確的嗎?」這種問題時,他還會告訴你多元文化是對的方向(只是那些能被稱作文化的東西要經過他的認定)。這種內在邏輯的矛盾,不要以為高中生無法察覺,他們只是還沒辦法清楚表達出來哪裡不對勁而已。

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兩個知識的極端?實證論的分析哲學與歷史學

一直以來,我對於分析哲學強調的普遍通則沒有什麼好感。當然,這種沒有好感僅僅只能當作一種偏見。我當然有很多理由可以說明為什麼我對這個學科方法沒有好感。例如:「我就是感到哪裡不對勁。」,但是這種宣稱是薄弱的,他訴諸直覺,沒有任何證據。另外一個可能會是好理由的理由是:「我不相信人類的知識創造過程在歷史上有什麼通則。」這個直覺看起來似乎比較可行,但是他同樣沒有證據足以作為倚靠。我對事物的思考往往擺盪在兩極,一方面,我認為許多的歷史學訓練在邏輯推演上的不足,造成許多文章錯誤百出,甚至可能因為如此,也缺乏一些「進一步」的想像力。(當然,這種想像力可能跟邏輯推演能力完全無關,有些心理學家或是藝術家看起來邏輯推演能力根本不怎麼樣,但是他們的想像力總是天馬行空到令人讚嘆的程度)可是一方面歷史學總是提醒我們,沒有證據的演繹是哲學範疇,那並不是真實發生過的,換言之,那就不構成歷史研究。更進一步的說,歷史研究倚賴的是歸納法,如果我們做了一個:「壞皇帝都是男人。」的宣稱,嚴謹的歷史學就會把所有的壞皇帝都列表出來並且檢查他們的性別(當然,什麼是壞皇帝是另外一個問題),來支持我們的命題。但是哲學不是,我在這裡必須更精確的說,唯有實證論取向的分析哲學不是。分析哲學關心的命題是必然為真的命題,像是:「所有的單身漢都沒有結婚。」這種必然為真的命題。當然,分析哲學(通常他們的精力集中在語言上)會對各種名詞進行進一步的後設。像「所有的單身漢都沒有結婚」這個宣稱中,單身漢的定義就會被進一步的後設討論。到最後,通常分析哲學總是遇到旁人看起來莫名其妙的挫折,那就是根據嚴謹的後設以及邏輯推演,我們無法知道什麼是單身漢。對分析哲學的認知,我就只有如此粗淺的認識,在這裏我們可以開始提出問題了,如果進一步的後設常常都是讓我們搞不清楚狀況,如果不是知識本身(也就是,分析哲學的研究對象)有問題,那有問題的,必定是他們使用的方法論上出現了偏差。在這邊,我們可以看看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所提出來的挑戰了。

就一個不相信邏輯演繹方法是唯一真理途徑的人來說,孔恩的研究當然是令這種人感到愉悅的。對一位懷疑這種邏輯實證論的歷史學學徒來說,孔恩的研究無疑更貼近真實。在介紹孔恩該書的研究之前,我們必須對分析哲學界引以為傲的科學哲學理論做一些介紹才行。實證論的分析哲學界,在科學哲學中最引以為傲的成就,或許就是卡爾.波普(Karl Popper)的否證論了。否證論的論證過程自然很複雜,這邊略過不談。否證論的結論簡化來說,就是「科學進步的原則,是在於不斷否證以往的理論,並且做出修正。」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發現了某個天文現象無法直接使用牛頓力學解釋,我們就必須否定牛頓力學是一個合理的科學理論,然後使用新的理論來取代他。這聽起來完全合理,科學在這種指導之下,看起來就是一個完美上升的線性模型。這個模型符合大部分人對科學的印象,也就是科學是唯一一種不斷「線性」累積,進步的學科。但是孔恩卻說,從歷史研究來看,這種哲學思考建立出來的模型根本就是昧於事實的Bull Shit。(當然,他的措詞絕對不像我如此強烈)

從科學史看來,一個足以被孔恩稱為「典範」的強力理論,從來都沒有被單一反例打倒過。讓我們看看牛頓力學的歷史吧,牛頓力學君臨物理學界兩百餘年之久,當中研究的反例(這是否證論看法下的用詞)多不勝數,如果否證論是對的,那歷史上我們必定也應該可以找到一個確切的時間點告訴我們:「物理學界在1XXX年放棄了牛頓力學。」如果找不到,必定是歷史學家們太混了。但是無數的科學史歷史學者都不約而同的發現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一個強力理論被確切丟棄的時間點根本無法定義。」我們根本無法從文獻資料中清楚的理出科學社群在1XXX年X月X日,基於某XXXX反例,所以我們決定放棄XXX理論,改而發展新理論的時間,事實上,也根本就沒有這種事情會發生。會讓科學家們不把反例當成反例的原因當然很多,其中一個強力的理由就是:「我們的觀測儀器(工具)可能錯了。」反例在科學史中,通常的下場都是被當作異例處理。也就是說,典範並不會被置於懷疑的第一順位。科學家通常都先懷疑自己或是工具出錯,而典範完全沒錯。當然,不這樣做的話,科學的快速進展根本就不可能。這聽起來很弔詭,與我們對於科學線性進步的印象完全不符,但是孔恩馬上就會告訴我們,為什麼科學家社群得接受一個不完美的理論才會造成研究成果的爆炸性突破。

我們先思考一下,如果科學是觀察->提出理論->預測這完美的實證論三部曲,根據波普的否證論,預測現象失敗,就代表被反例擊倒,這時候我們就得發展新理論。這聽起來非常的完美,科學進步就是奠基於此。但是一個問題來了,自然界觀察的反例多不勝數,如果我們每看到一個反例就發展新理論,在新理論還沒被所有人接受之前,他非常可能就被否證了。於是自然科學的知識在傳播上也成為不可能,因為我們總是否證,新理論也總是提出,於是我們根本不知道要依照哪個理論所提出的方法論來進行研究,這種百家爭鳴的狀況反而會造成科學在「進步」上的不可能。更簡單的來說,波普的否證論以及他所提出的決斷實驗,在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可是科學界的進步卻還是以加速度前進。這完全跟理論的否證程度無關,量子力學剛出現的時候只有數學式,根本無法觀測到量子力學所說的現象,但是他們仍然被科學家們承認是一門科學。如果我們根據波普的說法,這種當年「不存在否證性」的東西,或者說是「否證性極低」的理論,我們就應該將他視為偽科學。但是歷史的事實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對所有科學抱持這種態度,科學的進步看起來才更不可能。較為可能的方法是,科學家選擇一個看起來好像還有不少工作能做的典範,當然,這個典範也不是隨便亂選的,通常科學家們仍然是個理性的動物,能夠選擇出檢證範圍看起來比較大的理論做為典範。(Ex:燃素說->氧氣說),當然我們可以將檢證範圍大小類比成波普的「否證性高低」,但是我必須強調,這個思考是完全不同的。否證性高低考慮的是:「這個理論是不是比較不容易出現反例。」這個模型符合哲學家謹慎思考的惡趣味。但是檢證範圍就不一樣了,通常科學家社群考慮檢證範圍,思考的是「這個檢證範圍中我還有多少工作可以做。」可以提供愈多工作機會的,就可以吸引到愈多的科學家社群,這個科學家社群就形成一種「群眾暴力」,將典範定於一尊。當然,我們可以看到某些死守舊有理論的科學家,這些人在新的科學社群沒有競爭力,根據孔恩的說法他們成為了哲學家,糟一點的還會被認為是玄學家。

所以是時候讓我們有點教訓了,如果孔恩說的是對的,競爭失敗的科學家成了哲學家,這群人反過來要指導科學應該如何如何,就根本是個笑話。我們不能否認,理想狀況下,波普的否證論聽起來實在是個美麗的願景,但是這個理論實在忽略了科學-作為歷史發展中的一部分,不能忽略也是最重要的「時間」要素。當我們不考慮時間所造成的變化,提出來的模型無疑都可以蓋得像用樂高積木做成的大和號一樣令人驚嘆。但是只要我們將時間的變化加進去,就會像你把樂高大和號丟到水裡面去一樣,這些理論在時間的洪流中,就宛如樂高大和號在水中一樣的無助。(事實上,樂高大和號是會沉船的)如果更進一步的討論,社會科學中研究的主題,在實證主義的嚴格要求下,那些總是錯誤的預測根本算不上科學,這無疑是給所有社會科學工作者心頭壓上一個沉重的負擔。加入再多的ad hoc,社會科學研究者也無法預測新變因會如何跟著時間這如影隨形的魔鬼一起到來。所以我在這裡大膽的提出一個看法,所有的社會科學,他們的本質都是歷史的。歷史應該擔當起實證主義者所指稱的「偽科學」角色,當然,這用語真是太難聽了。或者我們應該用義大利哲學家Vico的說法:「歷史-一種新科學。」

之後我預定寫一篇關於Vico那「歷史做為一門新科學」的主張,日期不定,因為我根本還沒看他的著作。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真理必定可以被化約成表述

笛卡兒在十七世紀時,提出他那著名的名言「我思故我在」。這句話成為了往後西方哲學對於理性信心的來源。「我思故我在」的一般解釋是,這世界上每個東西都可以懷疑,唯一無可懷疑的,是我們正在「懷疑」這件事的「懷疑本身」。我認為這個論述隱含一個假設,那就是懷疑本身,無論是以語言,文字等等種種形式,必定可以被表達出來。這個蘊含的假設,與印刷術在古騰堡後對出版品的絕對支配地位相結合。使得「以文字或可複製的符號表達真理」不僅僅成為可能,而且成為理性主義者認為唯一的一種可能。也就是說,視覺上可被化約的才有資格成為神聖的理性。不可化約的視覺叫做幻視,不能被符號量化的音樂是反智,無法複製的畫作,雕刻就被指責為隱晦。這是理性主義者,特別是唯理主義者之所以無法理解文化藝術,並且斥之其本質為反智,創造的人是蠢蛋的原因之一。諷刺的是,這種以感官當作絕對判準的方式恰巧也是笛卡兒反對的(而且還只用視覺),套句孔恩的話,這叫做知覺經驗的不可共量性。

所以回到標題,真理是否必定可以被化約成表述。對唯理主義者來說,其答案不僅為真,而且必須是僅僅能被化約為清晰視覺符號的真。否則許多哲學系的大學教授注定要失業。這也是分析哲學最基本的架設,概念必定可以被分析,承載概念的語言,文字,這些可被化約成書本內容的玩意,必定是可分析的。藝術?文化?那些意指不明的圖像,不可量化的音樂,其必定為假,將他們打上反智的符號,那些人絲毫不需要感到不安。

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高喊自由市場萬歲的唯理主義者

這真是太有趣了,唯理主義者通常都是被自由市場最唾棄的一方。這點我們只要看看那些學院派分析哲學的書賣得有多爛就知道了。結果這些唯理主義者在攻擊他們厭惡的東西時卻搬出了自由市場,這不禁讓我有種置身錯境的感覺。如果自由市場,創造產值是唯一可以被信任的真信念。那我們第一個該踢出學院的就是那些不事生產的哲學家,尤其是分析哲學家。分析哲學家提出的理論對創造利潤一點幫助都沒有,如果一個人是被分析哲學訓練出來的,我相信蘋果絕對不會讓這種人進入他們最重要的產品設計部。這些人對最能創造產業價值的浪漫主義以及後現代主義,或是被後現代主義影響甚深的建築,文學嗤之以鼻,你不能期待這種無聊又自以為是的傢伙能理解如何運用藝術原則來設計產品。他們唯一能做的事情或許只有激怒他的上司,讓他的上司知道這員工運用起邏輯有多狹隘又自大。

分析哲學家或許會做出一項辯駁:「那就是他們生產知識,而且訓練嚴謹的邏輯方法。」
這種說法完全沒道理,任何一個學科都生產知識,而且還生得比分析哲學還多。分析哲學想要建立一個新的哲學體系,過了一百年卻還是困在像Gettier Problem這種最基本的知識論問題。模態直覺解除了分析哲學家的罪惡感,但是到頭來卻還是發現自己困在裡面。只有分析哲學才敢厚顏無恥的說這種停滯不前是在生產知識。至於訓練嚴謹的思維方法,我們只需要把那些只有分析哲學才會沾沾自喜的科目弄成每個學生必修的課程不就解決了嗎?

如果這種唯理主義者在這種情形還認為自由市場是一種真的信念,我想他們一定患了精神分裂症。但是幸運的是,多數人可能不會認為這是一個真的信念。多數人可能會基於「分析哲學哪天有可能是對的」給予這個學科一點點小補助,因為比起公家機關其他的浪費,投資連一個上千萬計畫都提不出來的學科實在是太便宜了。跟需要用到後現代主義的建築,文創產業能提出的龐大利潤計畫比起來,只需要補助分析哲學家舒服的搖椅實在是個微不足道的投資-因為即使很有可能一點用都沒有,搖椅仍然可以挪作他用。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是的,政府的確不應該補助盧彥勳

盧彥勳打進溫布頓八強,這的確是值得慶賀的事情。我還記得那天晚上看完第四盤以後,這場比賽的高張力讓我決定轉台看世足,因為我覺得看下去一定會胃痛。

盧彥勳在八強賽煞羽而歸後,國內掀起了一陣補助盧彥勳的聲浪,我並不意外。但是我認為這些討論都搞錯方向,吳敦義說政府不應該補助盧彥勳-當然引起一陣達伐,但是我認為他說的是對的。

政府當然不應該把補助給予個人,事實上,如果這個補助的目的是為了振興該項運動,把補助經費給予個人沒有任何好處。我們缺乏的並不是天才,而是缺少給天才好好活下去的環境。今天我們給盧彥勳再多的補助,仍然不會有多少家庭願意讓他們的孩子投入這個項目。這種政府開的特例之門,在一般父母眼中,不過是「天才才有的待遇」。這種不穩定的職業,不會有任何的吸引力。我們為什麼可以培育出許多天才棒球員?是因為我們在三級棒球有那個歷史環境。棒球員再怎麼樣不成才(相對NPBL MLB等等),業餘的甲級聯賽,CPBL仍然有辦法讓你養家糊口。(當然,後者的環境我知道很爛,但是那是另外的問題)這種邏輯思考下,家長當然比較願意讓孩子投入運動場,整個社會對於該項運動才有一定的支持基礎。政府的責任當然不在於補助盧彥勳,而在思考如何讓網球運動員能夠無後顧之憂的去爭取贊助。政府的責任在於讓想要投入這個領域的人了解,他們要面對什麼樣的困難跟挑戰。這是為什麼我反對由政府支出對個人的贊助,社會大眾為什麼要只因為民族感情因素拿錢去養一個英雄?沒有任何道理。贊助盧彥勳不會出現更多的盧彥勳,奉養一個英雄不會讓體育變好,從改善我們的社會環境,價值觀做起才是真正的要務。

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二十世紀的巨神神話-日本動畫中的機器人探討

一、 前言
一直以來,我對日本文化最感興趣的部分在於他們從近代發展出來的ACG文化。所謂的ACG乃是Anime(動畫),Comic(漫畫),Game(遊戲)三種產品的縮寫簡稱。之所以有這種簡稱,乃是因為這三種文化創意產業幾乎完全可以相通。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日本的動畫產業被改編成漫畫,漫畫又被改編成遊戲的範例。例如最近紅透半邊天的海賊王,原作就是漫畫,在動畫化之後又改編成為遊戲。這種範例在日本不勝枚舉,可以說是一種相當重要的文化產業模式。
這種文化產業,從1950年代以來,先是漫畫的出現,再來是動畫的發跡,直到大約1970年代以後才有遊戲產業的普及化。我們從閱讀、欣賞這些文化產業的年齡層來看,在初期,這些產業吸引到的是學齡兒童,接下來隨著創作的題材改變,會接觸到這種作品的年齡層開始不斷攀升,這其中有幾個可能的因素。其一,以往閱讀ACG文化產業的人隨著作家的題材改變,基於青少年或是兒童時期喜愛該作家的因素,繼續閱讀該作家的作品。其二的可能是,這些改變的題材真的擴展了市場人口,讓原本無法接受ACG產業的成年人開始閱讀這些作品。
但是無論如何,ACG一直以來的客層主力仍然是兒童或是青少年,這點我們只要看看日本知名漫畫週刊《JUMP》的銷售量就可以窺見一二了。 也就是說,無論創作題材如何擴充,這個產業的消費族群仍然以年輕人為主。這讓我產生非常大的興趣,因為ACG這種帶有科幻,神話色彩的創作型態影響到的不僅僅是商業行為,更多的是影響到許多人的童年意象。在這篇文章中,我預定從一種ACG中特殊的創作題材-巨大機器人動畫,來討論這些動畫所具有的神話色彩,以及他們透過什麼方式形塑某些日本特色的價值觀,最後,這些機器人動畫跟二十世紀的文化交流有什麼關係。
二、 日本神話中的巨神
在討論機器人動畫之前,我們需要對日本本身的神話做一點基礎的描述。日
本的神話信仰其實非常有趣,他是一種多神的神話信仰。在七世紀以後,由於皇室的需要,各地的神祇經過《古事記》以及《日本書紀》兩本史書的編輯,成為了一套有系統的神話信仰,一般我們稱為神道信仰。
日本的神話起源,主要來說要從伊邪那歧以及伊邪那美這對夫妻神談起。這兩位巨大的神祇,在傳說中描述他們跟日本列島一樣大。他們以「天之瓊矛」攪拌海水,然後天之瓊矛上的海水凝結成鹽巴,掉落到海上,就成了島嶼。這兩位日本的創造神,他們的大小就代表了他們的神威。以後所有的日本神祇,都是由這兩位夫妻神所創造出來的。
這兩位夫妻神,藉由生產的方式創造日本的「大八洲」。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遵從天神指示的伊邪那歧與伊邪那美,首先生下了淡路島(治理淡路島的神)。接著,又依序產下了豐秋津洲(本州)、四國、九州、雙胞胎之島隱歧和佐渡、越島(北陸地方)、大島(位於山口縣的大島)、兒島(現在變成陸連島的兒島半島)等子嗣,完成了別名『大八洲』的日本列島-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內容。」
接下來,伊邪那美因為生下火神,在生產的過程中被灼傷而死。傷心的伊邪那歧追逐他心愛的妻子到黃泉之國,卻被已經吃下黃泉之國食物的伊邪那美那個醜陋的模樣所驚嚇。匆忙逃回日本列島,並且潛到海水內想要清除黃泉之國的穢氣。「伊邪那歧前進海水中淨化身體並生下海神之後,便想要潔淨自己的臉,於是開始清洗左眼。結果,從左眼中創造出天照大神。」 天照大神的誕生代表的是,像是伊邪那歧這種巨大神的時代結束了。從伊邪那歧左眼誕生的天照大神是眾神之主,那些身形比他巨大的火神,森林之神,海神等等都必須服從這個身體比他們小許多的天照大神。從某個角度來說,這個神話代表的意義是人類相對於自然的渺小,卻可以利用自然創造文明。
「伊邪那歧生下天照大神之後,又開始清洗右眼。結果就出現了月讀尊。」 月讀的讀字,代表的是依據立法過生活之意。古代日本是依據月亮的陰晴圓缺制定曆法的。 而「伊邪那歧生下治理天界的天照與月讀之後,又開始清洗鼻子。結果就出現了素盞鳴尊。」素盞鳴尊有許多別名,他又叫做須佐之男,在日本神話中,他是代表暴風雨的破壞神。天照,月讀以及素盞鳴合稱為日本神話的「三貴子」,他們的大小都不如伊邪那歧,頂多只是如伊邪那歧的器官大小。但是即使如此,也仍然非常巨大。這種巨人神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將自己縮成等身大神的大小,好方便自己與一般人或是等身大神交流。
總而言之,日本的神話擁有許多巨大神祇,這跟其他的神話系統是極大的差距。中國古代從盤古開天以後,幾乎所有的神祇都是與人等身大小。北歐神話的奧丁以及瓦爾姬麗也是以等身的形象出現,這些都顯示,擁有許多巨大神以及巨人神的日本神話,他們在神話中形體大小的特殊性。
三、 動畫中的機器人形象
除去例如「多拉A夢」這種類型的機器人卡通,本文所指的機器人動畫乃
是擁有一套機器人動畫公式的動畫作品。這個公式是:主角是一個或多個人,然後這些主角操作巨大的機器人與反派的機器人對抗。最後主角所代表的一些價值觀,例如正義,友情等等終會獲勝的這種動畫作品。
這些機器人動畫中,有一個與日本神話的神祇形象相通的共同形象就是-巨大,無以倫比的巨大。這種巨大代表的是一種神威,讓日本人可以輕易的與他們自己的古代神話做出連結。體型的大小就決定了力量的大小,這種「超巨大機械人」的超自然想像與古代將神祇想像成具有操控自然之力的想像並無二致。不同的是,1950年以降,科技的進步使人類將這種超自然之力的想像「移情」到科技之上。但是在這同時,創作者以及觀賞者,並不希望這種科技之力是「人類無法掌控」的,所以在設計這種機械人的形象時,你可以看到無論哪一種巨大機器人作品,正派的機器人形象,至少都會比反派看起來「更像個人」。「更像個人」意指的事情是:「可以掌握的。」而像動物的反派機器人則是「不可掌握的」。這裡的機器人形象很明顯的表現出了這種神話關係。
另外,動畫機器人的形象也可以從他們掌握的力量來看到與神話系統的雷同之處。我們最常看到正派機器人使用的力量有兩種,一種是光,一種是火。光代表的是太陽,是萬物生長的泉源之力。天照大神之所以是萬神之首,是因為他是太陽神,所以當素盞鳴把天照大神氣到岩洞裡面躲藏時,世界就陷入滅亡的危機,眾神費盡心機才把天照大神從岩洞中拉出來,說明的就是太陽至高無上的重要性。機器人動畫藉由這種連結,將主角操作的機器人使用與光有關的「必殺技」,我認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富野由悠季的動畫作品「泰坦3」,在裡頭主角機器人的大小超過100公尺,最強的必殺技是從頭上的「日輪」放出光線摧毀敵人。另外一種就是火,火在神話系統中有一個重要的定位,那就是文明。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就是因為人類會用火,這是日本神話中的重要思維。為什麼日本神話會安排伊邪那美生下火神之後就被灼傷而死?日本的神話研究學者武光誠認為,這是因為人類害怕伊邪那美這種母神會將用火的知識傳授給其他動物,所以他們在神話中就安排母神產下火神後隨即死去的情節。從日文的發音中我們也可以很清楚了解火的地位,古代的日本人稱聖者為「ひ」,這種發音與日文的「火」,「日」是相同的。也就是說,火跟太陽的光一樣,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日本傳統的神話系統中,他們被置於同等的地位。 以火焰為武器,最有名的機器人首推「魔神Z」,其中的主角機器人魔神Z最強的必殺技就是以胸前的V字放出「魔神火焰」,驅散所有那些反派動物形象的機械獸。
還有一點我認為值得討論的是,這些操作機器人的主角們,絕大多數都是青少年或是兒童。姑且不論是否這是為了符合市場的需求,讓觀賞這些動畫作品的主要客群能從其中得到反射的認同。我認為這種做法還非常隱喻的強調一種想法:「純粹的力量需要純真的心靈。」這與1960~1970年代時的西方世界所強調的是相同的想法。例如搖滾樂,搖滾樂強調的是「Original」、「Pure」、「Real」,這些類義詞,最好的中文統稱就是「原真」,也就是強調人類原始的心靈才是最美好的,只有這種最原始的東西才是最真、最善、最美的。人類因為文明化了,學會了偽裝,文化的意義就是所謂的人為,也就是中文的「偽」。我們把力量交給一個「不真誠的人」是危險的,所以我們交付給力量的對象,他必須要原始,純真。這種人就是兒童或是青少年,他們還沒接觸到社會,所以保持著這種純粹,這是我認為機器人動畫作品所隱涵的一個意義。
四、 作品實例的討論
武光誠教授已經在其作品《日本神話圖解》一書中明白指出,日本的神話形
塑過程是先奠基在繩文時代的日本固有神話,在大約西元前一世紀左右由中國江南的移民者帶來新的南方神話與之融合,接下來在公元五世紀末由移民傳入北方的神話色彩,在六世紀時,又由中國輸入波斯神話。 可以說,日本的神話,正如同他們其他的文化,例如佛教,都經歷變形-融合的過程。
武光誠教授已經在其著作中明白的舉出許多實例說明了日本神話與外來神話融合的結果。我在這篇文章中,主要是要說明,日本這種新型態的動畫式神話,也是以一貫的歷史脈落,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吸收新的神話要素,然後創作新的,卻又帶有日本傳統影子的動畫作品。
第一個我要舉的例子是最近的動畫作品《機動戰士鋼彈Unicorn》。 這個作品帶有濃厚的基督教以及歐洲神話色彩。首先,這個作品中設定了一個名為「拉普拉斯之盒」的物品,這個物品的說明是:「如果打開他,世界就會毀滅。」這個神話是否讓人感到非常熟悉?是的,這個神話要素的來源就是那個有名的「潘朵拉之盒」。 潘朵拉之盒的神話故事是說,一個好奇的女人打開了絕對不能打開的盒子,結果所有的負面慾望都從盒子中跑出來了,這造成了世界的混亂與不安。但是潘朵拉之盒留下了一個伏筆,那就是,從盒子中最後跑出來的是「希望」。希望是正面之力,他雖然微小卻不可欠缺,沒有希望之人將沉淪在世界的負面情緒中而無法得救,唯一能夠得救的方式是「抱持那微小的希望」。這跟基督教的信仰有雷同之處。基督教告訴我們的是,我們都是罪人,只有信仰上帝才能得救,上帝就是你的希望所在,而這個希望是飄邈不可知的。這部日本的動畫作品如何將這兩個神話系統連結呢?他非常聰明的使用了基督教中的異教象徵:Unicorn,也就是獨角獸作為象徵符號將這兩個神話做出連結。主角的機體是一台名為獨角獸的機器人,這台機器人的設定是,他能夠接受所有人類的意識,然後使出所有人類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將這個混亂不堪的世界改造成理想的烏托邦。獨角獸在基督教世界中,尤其是中古時期,他就是上帝的化身,上帝的代言人, 在動畫中,這台名為獨角獸的機器人就是希望所在。當然,駕駛他的是一位國中生少年。
另外一個我要舉出的例子是蒐集所有機器人動畫劇本而改編的遊戲作品,叫做《超級機器人大戰》。 這是一個系列作品,可以算是一種所謂的「同人誌」。 這個作品有太多的系列作,每個作品的劇情編排都有細微的差異。引起我注意的是,這個作品因為是一個大雜燴式的商業產物,他無可避免的會遇上許多原作劇情改編上的矛盾。編劇調解這些矛盾的手法雖然大同小異,但是有一個結局的標題引起我很大的興趣,這個標題叫做「諸神的黃昏」。 諸神的黃昏是北歐神話的結局,在這個結局之中,眾神與魔物大戰,這場戰役極其壯烈,天空與大地都被火焰包圍,世界最後沉到海底。然而,世界毀滅之後,海面上會再度出現被綠色植物所覆蓋的大地。僥倖逃過一劫的諸神,從此又開啟了一個美麗的新世界。前面我們已經談過機器人與巨大神祇在日本文化中的特殊關聯性,《超級機器人大戰》就是利用北歐神話的結局,以一種隱喻的方式暗示(其實我認為是明示)這些巨大的機器人就代表著眾神,這是新世代的科技,媒體才可能創造出來的新神話。「諸神的黃昏」在機器人大戰中被用來作為結局的次數至少有四次之多,明顯的表示了機器人作品的神話性格。
五、 結語
在這篇文章中我所要表示的事情是,一個文化藝術產業,我們可以輕易的從
中看到許多歷史連結。日本的ACG產業給了我們一個豐富的寶庫作為研究題材,這種新時代的神話其實他們「有話要說」。這種話語是暗諭性質的,而且是與歷史和神話作為連結的。例如我與看動畫的朋友討論時,我就問他們是不是只有在日本的機器人動畫中才會看到合體這種行為?他們給我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合體在日本機器人動畫中所要傳達的跟某些日本神話中所要傳達的概念極其類似:人類不能光靠一個人的力量,你必須要和其他人合作才會成功。機器人動畫藉由這種方式傳達給日本的新世代青少年,告訴他們團體合作的重要性,這種方式我們是必須給予肯定的。
大眾的意象歷史,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新理論的發展,他不再是不可觸及的研究領域,這篇文章獻給所以曾經因為機器人動畫中某些「熱血元素」而掉眼淚的人們。 你們並不孤單,從古到今,都有你們的夥伴。

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本週台北教育大學研討會

老闆安排我當克里夫蘭大學Mark Tebeau教授的導遊。說真的,這種受人期待的壓力還蠻不舒服的。第一,我不喜歡這種倚靠關係的安排,雖然我知道這很有可能會是學術上的現實。第二,如果以後去美國留學,我還是想去U.C Berkeley。雖然湖人隊讓人很討厭,畢竟還是沒有把底特律掃出東區冠軍戰的克里夫蘭讓人不爽。(最近一次季後賽對戰湖人,底特律痛電他們。)

所以看來能做的事情就是,給這位美國來的老師留下一個好印象,然後希望以後申請美國大學時幫我寫個推薦信吧。

另外徵求,有沒有龍山寺的地陪,幹,我根本沒去過啊。用我這一口破英文要怎麼介紹,我暈。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神話與心理學


提起當代的神話學,就不得不提坎伯(Joseph Campbell)。坎伯的神話學成就,卻又很大一部份是奠基在榮格的心理學理論上的。所以當我們看坎伯的作品,我們應該先了解一下榮格心理學的一些專有名詞。

1.      原型與集體無意識: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榮格分析心理學中的原型概念。對榮格來說,原型是「理解的典型方式」,也就是作為人類,他們所共同具有的心理認知與理解的模式。而無意識概念,則是由佛洛伊德的理論而來。

榮格他認為,無意識(也就是慣用的「潛意識」,但是心理學似乎很早之前就拋棄了這個名詞。)不僅僅貯藏著被壓抑的個人記憶和被遺忘的個人經歷,而且包含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個人的無意識,與佛洛伊德的無意識概念基本契合。個人的無意識層面儲存了有關個人曾經歷、思考、感受或知曉過的各種事物的記憶。因為受到壓抑或者遺忘,他們的存在已經不再被意識到了。

第二個層面,則是所謂的集體無意識。這被運用在原型理論中解釋不同年代、不同文化之間心理作用與心理形象上的相近之處。集體無意識的這個層面,包含人類所共有的心理知見的基本架構。也就是說,集體的無意識是共通的一種通則。在榮格眼中,集體無意識較個人無意識更有意義,他認為集體無意識是心靈運作、人格完美以及內在轉變的終極源泉。
在榮格看來,原型具有兩面性。依照他的定義,原型本身存在於意識領域之外,幾乎是一種自然之力。人只有試圖將原型的內容意識相互辨證,才會在心理上成熟。

2.      象徵:
榮格認為,象徵是對於那些不能被完全認識的事物的最佳表現。

原型是經驗的心理模式,而象徵則是這個心理模式的各種表現;原型作為一種認知方式存在於我們所了解的生活之外,而象徵則是起源自生活,並指向不為我們所理解的原型本身。舉例來說,權杖、陽具、耶和華的形象都可以是男性的原型象徵,但是男性的原型本身卻不等於這些表象。更進一步的說,我們只能從這些象徵中理解到男性原型,卻無法從男性原型來反推男性的象徵。

本質上,象徵賦予我們人性,使我們有能力去構想超出理解範圍之外的事物,並超越我們的意識,也是面對另一個超現實的具體立足點。

3.      原型形象:

榮格將原型的形象以好幾種象徵表現。例如阿尼瑪及阿尼姆斯(AnimaAnimus)母親、父親、聖童、貞女、英雄、智慧老人、惡精靈、合體等等。

    榮格的這些原型形象的分類,顯露出了一個事實,榮格的心理學採用的是一種辨證法的方式來理解原型的形象。阿尼瑪代表男性中的女性性格,阿尼姆斯代表女性中的男性性格。父親與母親形象的重疊性質,英雄在神話中的冒險歷程,最終都是在追求所謂的「合體」。也就是領悟到,你自身就是宇宙的縮小版,套句我很喜歡的漫畫中對鍊金術的描述,這叫做「一為全,全為一。」

坎伯的神話學:

對榮格心理學有基本的認識之後,我們可以開始進入坎伯的神話一書了。我認為坎伯要說的並不困難,他是採用了榮格心理學對於「人」的理解來解釋神話的意義。
 
所以坎伯說:「完美是很乏味。他是沒有人情味的……。你會崇敬上帝,但那不是真正的愛。只有十字架上的耶穌才是可愛的。」問:「你的意思是?」坎伯:「受難,受難是不完美的。」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坎伯認為,人類正是因為不完美,所以才會受難。而在這種苦難中,人們追求的是一種「存在的經驗」。坎伯認為只有如此,「一生的生活經驗才能和自己內心底層的存在感,以及現實感起共鳴,因此我們才能體會到存在的喜悅。那就是生命,神話是幫助我們發現內在自我的線索。」

坎伯的想法接近二元論。他認為,生命一開始是一個整體,然後在伊甸園那個象徵意義濃厚的神話之後,人類開始意識到生命的不完整-變成男人跟女人。從榮格的心理學理論上來看,每一個男人都有他的阿尼瑪,而每個女人都有她的阿尼姆斯。所以人們追求的就是完整,而婚姻就是這種追求之下的儀式。所以坎伯說:「婚姻的意義是兩個靈魂合而為一。」
那神話到底是什麼呢?坎伯說:「所有的神,所有的天堂,所有的世界都在我們自己心裡。他們是放大的夢,所有的夢則是相互衝突的身體能量以意象表現出來的形式。這就是神話。神話是象徵、隱喻意象的顯現。」「神話是公開的夢,夢是私人的神話。」「原型的夢,也就是神話層次的夢。」也就是說,神話被坎伯當作一種共通的文化意象。這個意象是由集體無意識的產生的。根據心理學,以往的社會,人們透過神話與自己的生活做出聯繫,透過神話感受到自己存在。榮格認為,以往的巫醫,就是透過這些神話系統做出與現代心理醫生相同的治療方式。這種紀錄有非常多,坎伯的另外一本著作《千面英雄》對這個現象有較為詳細的探討。

所以神話的意義在於,他成為了集體無意識與個人意識之間溝通的橋樑。坎伯雖然強調這種集體無意識的作用,但是榮格的心理學也提醒我們,意識並非不重要,他與集體無意識之間呈現的是辨證關係。個人唯有在集體無意識與意識之間取得平衡點,他才成為一個正常的人。所以,重要的是生命本體存在,而不是找尋存在的意義。坎伯認為,找尋生命的意義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因為生命已經存在,重點在於我們如何「多認識自己一點」,也就是坎伯所謂「存在的喜悅」。當你更充分認識自己,你就能發現自己在多數的地方都與他人相同,於是,你就並不孤單。而另外一方面來說,當你認識愈多的自己,你也愈能了解自我與他者的細微差異。於是這成為對自我的肯定,這就是神話最根本的意義。

從存在的喜悅這個觀念出發,「英雄」「先知」就不再是一個神秘不可解的謎團。坎伯在「內在的旅程」一章中提到「巫師或是先知所提出的,就是個人內心想要表達出的。」這種先知,或是英雄,在神話中都有一些共通的特性。首先他們要冒險,然後得到某些「珍貴的寶物」,例如智慧,真理。然後他們可以選擇飛昇成神,或是回到俗世擔任救世主。所以,英雄、先知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深入集體無意識,然後以眾人能理解的話語,引領大眾進入集體無意識探索的人。這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集體無意識領域內有太多的訊息。要將這些訊息與意識結合,並且以語言或文字表達,他當然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所以坎伯會說:「當一個人聽到先知的故事(他進入集體無意識後的故事)便會反應道:『啊!這是我的故事,這是我一直想要說而說不出來的。』」這就是英雄與先知的意義,他搭建了神話橋樑,讓更多人能經由這橋樑進入那神秘的領域。對我來說,這種英雄在現代社會仍然存在,而且還不少。當聽到那令人深思的歌曲,或是看到一本觸動心弦的小說、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的作者所扮演的,正是那種英雄或先知的角色。

延伸閱讀:

Robert H. Hopcke,《導讀榮格》,蔣韜譯 (立緒出版,台北縣新店市,1997)
Joseph Campbell,《千面英雄》,朱侃如譯(立緒出版,台北縣新店市,1997)
C. G. Jung,《分析心理學與夢的詮釋》,楊夢茹譯(國立編譯館,台北市,2007)

2010年5月14日 星期五

我們有什麼好理由支持花錢來做歷史研究?

我無聊在爬Plurk時看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花錢來支持歷史研究?這是一個好問題,我先嘗試用一個我最討厭的歷史研究面向來解釋,為什麼政府需要花錢來支持歷史研究。

首先,我要先說明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是,任何社會政策,社會思想的形成,他所付出的代價都是不可知的。我們今天有一個新的政策,我們想要執行他,但是這種新政策在現代國家搞不好根本沒實行過。那我們要如何判斷這個政策是好是壞?答案正是從歷史研究中去尋找,這個政策是否跟以前的某些成功政策有重合之處?這個政策跟失敗的政策又有什麼重合之處?我們的社會結構跟以往的社會結構可以對比嗎?

容我舉個例子,健保費的調漲,每個人每個禮拜得多繳80元的政策,看起來這個數量實在不大。但是這是有必要的嗎?我們拿數字來對比:每個人一個月大概要多繳320元的健保,一個月的健保收入就多了6.4億,12個月就是80億左右。全台的歷史研究人員拿到一年的經費遠遠低於這個數字。也就是,我們支持歷史研究,就是在避免這種浪費的風險。

而且歷史研究往往告訴我們政策需要考慮長時段的效用,可是政府往往視而不見。你可以說就結果來說,歷史研究一點屁用都沒有,不過這不是這個研究本質沒有用,而是他不被認為有用。

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知識鴻溝的原因

我最近在想一個問題,這是跟我自己的切身經驗有關的。

最近的生活就是忙著看書,忙著想論文的建構,忙著想論文要如何「說服人」。然後當我發現我得用到榮格的心理學的時候,我有點迷惘。我必須承認,我的求學過程完完全全是科學式的理性主義訓練,心理學這個學門,用嚴格的邏輯判斷,他其實是有問題的。我們最容易看到的就是佛洛依德的學說被嘲弄成「你整天都想幹你娘」,我還沒接觸過榮格的東西,我不太清楚他的弱點在哪,不過從Joseph Campbell這位神話學大師使用榮格心理學來解釋神話,被某些學術界人士嘲弄成一個「通才」(與之相反的詞叫做「專家」),我對於使用心理學有點感到害怕。

這引出另外一個問題。原則上,我相信,每一個學問,他們的終極目標都是尋求真理。如果我們假設真理只有一個,所有學問都是由真理繁衍出來,那,學問與學問之間不應該會有這種鴻溝。容我講得清楚一點,我的意思是,如果真理是那唯一的「一」,那世界就正是「一為全,全為一。」所有的學問,都能夠憑藉他們各自的方式找到那唯一的真理,因為真理開闢了這些道路,我們當然能夠從這些道路走回真理。

另外一個假設是,其實這個世界有多條真理,他們可能是一為一,或是一為多。如此,我們認識到的真理都是片段的,真理之間也不可能有高下之分。那最後的問題就是:「我們憑什麼去嘲弄其他的學問?」

我們可以指責該理論還不完備,我們可以指責經驗證據不支持這個理論,但是這種嘲弄的心態是正確的嗎?還是一種科學邏輯式的自大呢?整天被嘲弄的佛洛依德心理分析,我的醫生朋友們都告訴我那是個bull shit,但是他們最困惑的地方是:「為什麼佛洛伊德提出來的治療方法每個都有用?」我們嘲弄其他學問很有可能是白費力氣,因為如果真理是「一為全,全為一」,到最後,我們都得在終點跟你瞧不起的人碰面,然後,尷尬的握手言和。

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留學的目標

我很感謝我的老闆,他是這個學界少數讓我覺得非常聰明的人,而且最好的是,他不太叫研究生做事他是一位會跟你聊天的長者。不過有時候也覺得來自老闆的期待愈深,壓力也就愈大。

前幾天去跟老闆借書,老闆跟我聊起以後留學的目標,其實我自己沒什麼定見,而且對於美國大學那些傳統更是完全不了解。我先非常天真的提問:「老師,哈佛的人文學,不知道為什麼,我看他們的文章,感覺幾乎都是強調上層結構對底層的觀點,他們是不是一個很強調『道統』的大學啊。」我老闆給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這也告訴我,我的研究題目是不可能進去哈佛或是耶魯這種傳統名校了。接下來就是跟老闆聊天,聊聊幾個美國名校的風氣是怎樣,老闆的說法是,我這種研究題目要做的話,要找一些比較自由派的大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柏克萊。

我對柏克萊的印象其實根本沒有,只從校名來判斷,柏克萊是英國有名的唯心論者,這所大學應該很保守才對。不過我想起來我看過一本書,是David Burner寫的Making Peace With The Sixties ,這本書裡面寫到柏克萊大學是六零年代時,美國學生運動最興盛的地方,這跟我的研究主題不謀而合,這所學校不像他校名的柏克萊如此保守,他是美國六零年代的時候,嬉皮文化最興盛的地方。據說當時,每個學生都會抽大麻。這些描述讓我心神嚮往,或許我應該為我這幾年的研究所生涯定下一個目標,那就是:「進入柏克萊攻讀博士」。我希望這不僅僅是希望。

附帶一提,雖然柏克萊似乎跟LA很近,可是我還是不可能成為該死的湖人隊球迷,要是有幸能到柏克萊,我一定要找一天去史代波球場對湖人隊開汽水。

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史學史沒學好-年鑑學派=小歷史

在ptt的歷史板我發現一個怪現象:一堆人對歷史名詞並不了解,但是他們可以用得非常開心,然後還可以在這種錯誤前提下繼續討論,指責對方哪裡錯誤。簡直就是莫名其妙到了極點。今天要談的就是對年鑑學派的誤解,年鑑學派這個名詞,從根本來源上就不是什麼小歷史觀。

年鑑學派是一個歷史學的學派,這個學派的發端在法國。法國的人文學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研究傳統,那就是將事件作長時間的觀察與分析。孟德斯鳩曾經在他那本偉大的著作「法意」(又稱「論法的精神」)中提出,他認為地理環境是影響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有人又稱孟德斯鳩是一個「地理環境決定論」者。我們要知道,孟德斯鳩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法學家,他的法意也成為了法國在大革命以後的社會學基礎。我們甚至可以說,大革命之後,在法國要談到社會問題,包含歷史,都無可避免的會受到孟德斯鳩這本偉大著作的影響。

這個影響代表的是什麼意義呢?最主要來說,就是法國的人文研究無可避免的,常常偏向較為唯物的觀點,另外由於這種地理環境決定論的影響無遠弗屆,加上法國本身的地理環境,也是需要將時間斷限拉長才能看出變遷,這就成為了往後年鑑學派最重要的特色-「長時間的歷史觀」。年鑑學派認為,「真正重要的變化」像地理環境一樣,他是很難從短時間看出什麼端倪的,所以歷史研究的年限必須要把斷限拉長,你可以看到年鑑學派的論文往往是一個時間縱貫的研究,而且一作就是好幾百年。這並不是什麼「小歷史」,而是一種「大歷史」,他們要尋找的是所謂「最難以察覺」的變遷,並且認為那才是真正決定歷史走向的因素,這才是年鑑學派,一個有著「縱貫大歷史觀」的學派,絕非什麼「小歷史」。這種以為年鑑學派是小歷史的認識,多半是根本沒看過年艦學派學者的專書,光從他人介紹底下所產生那種莫名其妙的誤解。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差點就毀滅的世界-核子戰爭的危機

剛才看完從圖書館借回來的Discovery DVD,講冷戰的核子危機,裡面有些差點爆發核戰的原因實在很蠢。紀錄一下。

Sample 1:1962年古巴危機時,阿拉斯加基地被熊入侵,衛兵以為是蘇聯打過來了,B52裝載核彈 ,差30秒起飛,而且那個空軍基地沒有塔台。最後由值星官開卡車堵在跑道上把飛機欄下。

Sample 2:古巴危機的時候,一台美國U2偵察機執行例行任務,結果迷路到蘇聯領空,差點被米格機用空對空核彈打下來。

Sample 3:美國防空基地播放模擬蘇聯核彈全面發射錄影畫面,結果不知道為什麼連雷達主電腦螢幕也出現同樣的畫面。

看完這些,我只能說,幸好我還活著。

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

正視與蔑視,談傳統文化的現代地位

歷史學關心的問題,一向是連續問題。根據這個學科的研究成果,我們認識到,世界上大多數的文化價值都存在某種程度的「共性」。當然,也有共性中的分歧。所謂的文化,到底是什麼東西呢?我這邊傾向用比較簡單的定義來說明我的看法。

1.人為的。文化從Culture這個字翻譯而來,Culture的相反詞是Nature,我們仔細看看某些英文字,農業=Agriculture,栽培也叫做Culture,在英文中,Culture跟人為脫不了關係。
2.一群人的共同意識表徵(representation)。
3.是一種複合體,難以界定範圍。

文化可是是文字的,聲音的,圖像的,但是總而言之,只要能夠被一群人接受並且了解他的意義,就是文化。那所謂的中國傳統文化為何呢?根據我對文化的定義,他必定很複雜,中國的文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畫也是中國文化,只要一群人認同他是「傳統」留下來的產物,就是傳統文化。這種傳統文化的傳承通常都是連續的,但是我要談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有斷裂。這個斷層造成一些現代問題,讓繼承這文化的人都成了文化遊魂。

 辛亥革命,這可能是中國第一次建立所謂的「民主政體」,這個政體成立的過程幾乎所有國中生都知道,但是在所謂中華民國初年,中國人對於所謂的「西方民主概念」仍然是很陌生的。Spence在他的著作<知識份子與中國革命>一書中提到,中國的知識份子在當時崇拜西方的科技,科學。最有名的就是魯迅的口號「那個吃人的禮教」。但是一般人對於民主是非常陌生的,他們不太了解為什麼今天皇帝垮了,換一批人上去選舉跟皇帝有什麼兩樣,他們搞不懂為什麼知識份子以前告訴他們要敬老尊賢的階級關係一下就崩壞了,突然這群人好像得了失心瘋一樣,告訴一般人說政府的權力在他們手上,他們徬徨,惶恐。到了抗戰結束,中國共產黨統一神州,國民黨退守剛剛從日本手中接收回來的臺灣。共產黨以馬列主義實行各種運動,改革,甚至發動文化大革命,所有知識份子都成為了被批鬥的對象,包含這些知識份子信奉的傳統文化價值。都被丟棄在革命運動中。臺灣的狀況好一點,臺灣沒有經歷過辛亥革命,除了日治時期經歷過短暫的皇民化運動以外,日本對於臺灣保有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並沒有多大的干涉。而到了國民黨來台,一些中央研究院的自由主義份子也隨國民黨來台,如有名的胡適跟台大第一任校長傅斯年,胡適最有名的口號就是「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傅斯年的口號則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就這樣,這些知識份子為臺灣的教育界定下一條「科學主義式」(Scientism)的道路。但是無論如何,臺灣與中國,都朝著否定傳統文化價值的道路上走,然後在今天,我們遇到了問題。

這個問題是一種相對性的嚴重問題,臺灣的問題比起中國要好得多,畢竟臺灣只是藉由教育來強調科學主義式的想法,中國可是為了馬列主義教條,殺人批鬥都樣樣來,臺灣只要不談馬克思主義,基本的學術還是比起中國自由的。我們把臺灣與中國做個比較就可以了解,中國現在的婚姻關係非常薄弱,你常常可以看到臺灣的大陸新娘,每個看起來都比我們臺灣女孩子更像個女權主義者。你可以看到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年,人民道德水準拉不起來,學術上的偷竊行為層出不窮,我上學期才看到我同學評的一本中國博士論文幾乎照抄臺灣的知名學者作品。這在中國不是什麼新鮮事,不是中心研究的大學全都在做,追根究底,正是因為所謂的西方文化不可能在短短六十年深入到一塊如此廣大的土地上(更何況中共還討厭基督教)。另外一方面,共產黨開國那幾十年的批儒批孔運動,配合辛亥革命以來的科學主義思維,已經把傳統文化強調的道德關係破壞殆盡。破壞是非常容易的,但是重新建立一套道德關係卻是困難的,這正是我們臺灣同樣面臨的問題,這些道德關係有他相對應的文字以及美學來支撐,表達,他不能被視做一種「圖利某些個人」的利益(我承認很有可能會有,但是我們應該花時間修正他),就像我看英文的哲學論文,光是一個禮,要用英文解釋他的象形結構實在是多花太多力氣的事情,我們要怎麼聲稱「拋棄傳統文字」不會出現這種文化斷層呢?

傳統文化的價值的確不應該過於強調,但是我相信,基於這一百年來的歷史發展,也根本不會有人過於強調。我們對於這種傳統留下的文化過於蔑視才會是一個問題,傳統文化的枷鎖不可能解除,至少在臺灣是如此,看看你的兄長父母的結婚儀式跟葬禮就知道了,傳統就在你周圍,他無處不在。而我一直以來的建議都是正視他,看看我們能對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融「能做些什麼」,因為我相信唯有建立在這種理解下的溝通才會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這也是我對傳統文化的最基本態度。

中國傳統文化是否有價值?

哲學哲學雞蛋糕這個blog,對於所謂的傳統文化價值提出不下一次的質疑,我這篇文章嘗試用歷史的角度來說明中國傳統文化「並非沒有價值」。

中國的政治體制是一個早熟,中國很早就走入中央集權的路子。而且相對起西方的羅馬帝國,中國的統治顯然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中國藉由儒與道的思想,將統治權更牢牢的抓在手中。相關的看法,可以參照我前面的文章 優入聖域?黃進興院士的演講整理》。這種中央集權的狀況,讓中國與西方走向了兩種完全不同的道路。而很顯然的,現代的西方論述仍然居於優勢地位,這種西方優勢論述,造成幾種價值觀成為最重要的,與西方不同的價值觀都是錯誤論述,該被拋在歷史洪流之中的。我必須強調,沒有一種價值觀是無價值的,這些在西方強勢論述下的其他價值觀,他們必須做的是重新「去蕪存菁」,並且與時俱進,宣稱這些東西沒有價值是不負責任的,特別是當你還是使用中文來說的時候。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在我看來,他已經被證明過有價值了 。最能讓人了解的例子就是馬可波羅遊記,當西方文明還在所謂的「中古黑暗時期」,中國早早就進入了商業活動興盛的時代。這種成就在當時讓西方人欽羨不已,這種「中國熱」是幾百年的時期,每個西方的航海家,在那個年代最重要的目標都是:「發現中國。」,即使進入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美洲探險家也夢想著從美洲大陸可以直接用陸路「走到中國」(請參見Brook的著作《維梅爾的帽子》)宋元明的經濟成就,就算放在今天看起來仍然是不可思議的。中國在南宋,煉鐵產量超越其他國家全部的總合。不要忘記,南宋的國土還不到中國基本疆域的一半,但是南宋在當時,煉鋼這種工業能力的指標卻呈現絕對的優勢。我們如果從較為唯物的角度看待中國 vs 西方的資本主義條件,中國完完全全把西方拋在後頭。那究竟中國跟西方的不同在哪呢?我們可以參考一下韋伯的說法。

馬克思.韋伯(Max Weber)可能是近百年最偉大的社會學家之一,他提出一個西方發展出資本主義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基督教的清教徒。這些清教徒透過一種「非理性」的信仰先驗,強迫自己做出許多「最合乎理性」的判斷來榮耀神。舉例來說,清教徒賺取利益並不是為了累積財富,清教徒賺取金錢有一種隱晦的價值判斷。他們認為,自己的職業是上帝給予的,上帝給予你這個職業,你能做的事情就是將你的角色扮演好,唯有如此,才能榮耀神,你才有辦法得到神的恩寵進入那個有限的天國。韋伯發現,這種非理性的先驗信仰推動著清教徒,強迫他們做出資本主義下的「理性」判斷。清教徒認為,職業是命定的,你是資本家是上帝的旨意,你是工人也是上帝的旨意,於是,資本家對於剝削工人不會有任何的不安,工人對於被剝削也不會有任何的不滿,唯有這種狀況下,資本主義才有可能興起。但是不要忘記了,財富的累積帶來的往往就是墮落,即使最清高的清教徒也會如此。清教徒在資本主義後期的轉變,已經引起許多清教教派的注意,許多的清教教派開始譴責這種「背離神」的 行為,但是誰能抵擋這種已經變質的資本主義呢?當西方由「理想中的資本主義」,轉向「庸俗的功利資本主義」,理想蕩然無存,我們還要跟隨他們嗎?還是,回顧傳統的價值,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一條道路呢?

如果韋伯說的是對的,我們可以發現一種弔詭,人類歷史的進程,居然是相信一種非理性先驗才有今天的成就,中國比起西方反而是「過於理性」了。孔子:「子不語怪力亂神。」你從中國的讀書人著作中,很少看到神鬼的胡說八道。中國知識份子在這方面的理性程度遠遠領先西方,但是我們的成就卻在19世紀以後一路落後,理性思考的價值到底是不是被過於高估了?


考慮一個例子,西方人在15世紀面對東方文化的強勢衝擊,他們放棄自己的傳統文化,比起東方的儒教,西方的基督教顯然太不理性了,比起中國的經濟成就,西方實在太微不足道了,甚至比起工業能力,西歐幾個國家總合都比不上中國。他們如果放棄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基督教或是其他),還能有之後的進步嗎?在工業革命期間,成功迎頭趕上列強的國家,沒有一個否定自己國家的固有傳統。這是我最存疑的一點,從來沒有一個文明,拋棄或是否定自己的傳統文化來取得重大成就。

事實上,拋棄自己文化的種族,就我看來他們的發展都不怎麼樣。舉例來說:韓國,韓國從以往就完全的吸收中國文化,他們本身的文字幾乎沒有任何發展,官方文獻是中文,一般的知識交流也是中文。這種狀況,造成所有的文化幾乎都是外來的,儒家思想,文字等等。當中國在19世紀碰上危機時,韓國的應變速度比起中國就來得更遲緩。而東亞最成功近代化的國家-日本。正是以保存傳統文化同時,也吸收他國文化來前進。日本的選擇並不像中國一樣囫圇吞棗,他們首先回顧自己的歷史以及政體,選擇一個最適合他們的近代化道路。稍微有點日本史知識的人都知道,伊藤博文當年的外國考察團,根本沒從英美帶回去什麼東西,他們幾乎全部都學習德國,因為德國的國情跟日本傳統文化最類似。皇帝憲政體制,都是從分封的邦國成為統一國家,社會中都有強盛的行會制度等等,同時德國的唯心論傳統與日本的神道思想最能契合,這些都是站在傳統文化的價值上才做得出來的改革,事實也證明日本這種方式比起中國只學習西方科技,要來得有效率不少。

我認為,文化交流必定是站在一定的基礎上,你不可能把傳統文化全部拋開,我們該提出的問題是:「該留下來什麼?該去除什麼?」,宣稱所謂的中華文化沒有價值也是不誠實的,所有想要拋開這種傳統枷鎖的人最後都發現只是在繞圈子,沒有人能從他成長的環境中脫離,變成另外一個文化的人。我建議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好好正視自己的文化到底有什麼「有價證券」可以跟其他文化做出互補交流,這是一個永遠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2010年4月16日 星期五

兩本書的簡單書評-評余英時《人文與民主》,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


余英時的《人文與民主》一書中收錄了三篇文章:《臺灣人文研究之展望》、《「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中國思想史研究綜述-中國思想史上四次突破》。這三篇文章,前兩篇有較為緊密的關係,不過我嘗試將這三篇文章作為一個整體來討論。   

首先,我認為余英時要提出的最中心論點就是:「重建菁英文化的地位。」這點可以從《臺灣人文研究之展望》一文中得見端倪。余英時在本文中提到:「如果我們不再為西方既有的理論所震懾,又能拋棄以西方文化為普遍模式的偏見,我相信不出二、三十年臺灣便有可能成為中國人文研究的中心之一。研究中國文、史、哲的人不會太多,也不需太多。關鍵是培養高質量的少數人才……。」另外,在《國學與中國人文研究》一文中,余英時則寶持了一貫對於西方文化價值的批判態度。大抵來說,余英時對於中國傳統的「國學」抱持肯定,對西方文化價值則相對的保守。他認為西方的民族,文化,歷史脈落與中國有差異,我們在運用「西學」時不應該將其視作普世真理,他建議將西學作為參考比較的材料。

但是就我看來,余英時或許沒有發現到,在其《中國思想史研究綜述》一文中,他所研究的中國四次哲學突破,正是朝著「拒絕菁英文化」這條路上走。余英時在該文中,談到了中國的四次哲學突破。第一次發生在戰國,游士以各種學說,將知識權力從巫師的身上奪取。以往只有巫師能作出的精神感應,從戰國開始,三教九流都開始強調:「任何人的心都能與天溝通。」這是一種知識權力的鬥爭,而「士」取得最終勝利。第二次的哲學突破,則是在漢末,余英時強調,這個時期最嚴重的問題是個體自由的解放,「士」階層已經開始對統治權的正當性提出質疑,並且詢問自己能夠做什麼。第三次的哲學突破則是唐宋的新禮學,士階層從南北朝的個體自由問題中找到一條新的道路,他們開始認為知識階級應該與君王享有「共天下」的權力。第四次則是明代王陽明,王陽明強調「致良知」,並且致力於和一般人對話,我們或許可以看到,知識在明代很明顯的普及化。從這一路的脈絡看下來,如果余英時的研究是對的,那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中國的哲學突破正是朝著「拒絕菁英文化」的道路上走。知識的權力不再把持在少數人手中,他朝著社會下層不斷的深化。而這點,正是與西方普世的人權價值不謀而合的。我們期待所謂的多元文化,正是期待人人都能有批判性的思考,而不是落入「某種階層」比較重要的思維模式,這點是我對余英時這三篇文章較為不同意的地方。

    對於余英時的觀點,我嘗試作出一些修正。我們不能否認菁英的重要性,事實上,如果以多元文化的角度,沒有一個思維模式是不重要的。但是我們或許更該注意的是,我們如何做到學術菁英與一般人之間的溝通,否則研究不過只是象牙塔中的珠寶,美麗卻不為人知。

    張光直的兩本《中國青銅時代》,則是提出了中國文明是多元文化的綜合理論,原則上,我認為他的論點是正確的。張光直從青銅器,玉器代表的意義,發現中國所謂三代並非連續王朝概念,而是一種並存的列國。這種論點配合考古材料與三代歷史文獻的對照,我們幾乎可以確定張光直的說法得到全合的結果。但是這不代表張光直已經解決中國古文明的所有問題,其中南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互動就是一種被張光直忽略不談的關係。

    張光直在《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中的「商代的巫與巫術」一文中,大量使用楚文化中巫的記載,與商代巫記載作對照比較。這種比較是有意義的,他彌補了因為缺少商代文獻而產生的缺失,但是我認為張光直在這點上談的問題是不太深入的。楚文化在春秋戰國時代仍然保有巫術記載,北方的傳統中原文化,由於哲學突破的發展,他們開始將知識權力從巫師轉移到士大夫身上。對於巫術,傳統中原文化在春秋戰國已經避而不談。是什麼原因讓楚文化仍然保留強盛的巫術傳統?這些巫術傳統與中原文化有什麼樣的交流?中原文化的巫術難道僅僅只是階級分化下的產物?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值得討論的,但是張光直似乎僅僅把眼光放在三代之間的互動,而忽略「現代定義下的中國」南方的文化。

    另外一方面,中國的戰車技術,青銅器鑄造方式,其實也不是中國獨有的。中國的青銅器鑄造方式,與中亞的民族有許多相似之處。中國的戰車戰法,中亞相似的技術更是領先中國數百年。這些都說明了,中國並非文化上孤立的個體。從所謂的「古文明時代」,甚至更早好幾千年,世界性的交流早就展開了。如果以張光直對於多元文化構成中國文明的主張來看,僅僅研究三代文化是顯然不足的。

    誠然,張光直對於重新建構中國古文明歷史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我們也不要忘了,人類歷史上的文明從來就不是孤立個體。當我們討論文明的產生,實際上我們也正是在討論世界文明交流的過程,這一點是歷史學最基本的概念:「人類的世界是不斷辨證的過程,沒有不變,只有不斷的改變。無論這過程是多麼緩慢、難以察覺,我們的任務正是揭示他。」

優入聖域?黃進興院士的演講整理

歷史並不是研究做不出來,而是我們或許真的缺乏一些腦筋靈活的人來寫這些東西。黃進興院士這次來中興演講就是一個最好的範例。

談起孔廟,多數人對他的印象是什麼呢?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那是個離我很遠的廟宇。孔廟不像關公廟,也不像媽祖廟,更不像文昌宮,財神爺。後面這些神明,跟一般人的關係是非常親近的。我們求功名會去拜文昌宮,求財會拜財神爺,求平安會去拜媽祖,但是奇怪的是,孔子不是被當作中華文化的「至聖先師」嗎?我們為什麼不是拜孔廟,而是拜文昌宮呢?

這可以從歷史上來做一個分析,我們先看看史料中的孔廟與一般人的關係吧。那個說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張載,曾經在他的筆記中紀錄下他要進去孔廟參觀,必須賄賂看門人才得以進入。清朝的金聖嘆,帶領一群讀書人去孔廟哭孔,也是要跟地方官員拿鑰匙。這些都說明了,孔廟並不是一個開放的廟宇,他跟一般人之間是有很大隔閡的。

那孔廟到底是做出來幹什麼的呢?從一開始來看,山東曲阜的孔廟就僅僅是「孔家廟」。他是一個孔家人祭拜先祖的廟,這是一個家廟,而不是公廟。我們現在看到的孔廟是作為一種公廟的性質,雖然黃老師沒有提到這點,但是我個人推測這個性質的改變,應該跟漢武帝獨尊儒術有很大關係。既然孔廟轉變成為公廟了,那他代表的又是什麼意義呢?我們可以從祭祀這件事情上來看。從漢朝以後,中國皇帝即位要祭三個東西。

1.祭天,皇帝,天子也,祭天乃順天應命。
2.祭祖,皇帝乃人子,祭祖代表孝道,這是君臣之道的根本,所以古話說:「以孝治天下」。
3.祭孔,孔子是讀書人的道統,皇帝祭祀孔子,代表承認讀書人的地位。

所以說,祭孔從漢代開始,實際上成為皇帝聯繫「士」這個階層的一個重要禮儀。皇帝藉由祭孔攏絡讀書人與他「共治天下」,這對皇帝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再者,孔廟之所以成為帝國的重要禮儀,也充分顯示出儒家其實是一種帝國宗教的個性。這點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第一個角度是廟堂的結構。或許很多人不知道,孔廟裡面不僅謹祭孔子,還有他的四個重要弟子,如顏回,孟子等等,更有其他重要的十二哲人,各個先賢,先儒,總共一百八十六人,其中有我們熟悉的朱熹,王陽明等等。孔廟的廟堂結構充分表現出了這種宗教個性,孔子是至高無上的第一人,之下是四個重要弟子,再之下是重要的十二哲人,再下去則是一些先賢,先儒,這種排列方式是有位階的。我們拿他來跟基督教中的羅馬公教比較,會發現這種聖人位階有大部分的雷同性,這就充分表現出孔廟在廟堂結構上的宗教性格。另外一方面是讀書人在文字史料記載上的態度,魯迅這位民國初年的諷刺作家,最喜歡批儒批孔,他對民國初年那些老讀書人的評語就是:「整天只想吃冷豬肉。」這是什麼意思?祭孔用的就是所謂的冷豬肉,意思就是民初那些老讀書人整天想的就是要進孔廟封聖。還有一些較早的記載,記載讀書人對於「進去吃一盤冷豬肉」有多麼狂熱,不過在演講時我沒做筆記,這點只能付之闕如。

要進孔廟封聖有多難呢?我們也可以從兩個面向來看。第一個是跟羅馬公教的數量比較,前面我說過,孔廟成為帝國宗教以來,連孔子在內封聖者一百八十六人,羅馬公教有多少人呢?兩千五百個,光就這點你就可以了解,要吃那盤冷豬肉有多麼不容易。其次,孔廟如何決定哪些先賢先儒進孔廟呢?答案是由朝臣投票,首先拋出一個「XXX該不該進孔廟」的議題,然後討論,記名投票。而且每張票上都要寫下理由,即使是棄權也必須寫。那投票的比例門檻呢?我舉個例子來說明門檻有多高。明世宗(嘉靖)年間,有個決議是王陽明要不要進孔廟,最後3/4朝臣贊成,可是當決議送到明世宗那裡。他則小心翼翼的批示:「容後再議。」你就可以了解,進孔廟的高門檻。另外,孔廟是要你死了以後才能封聖的,這有一種不確定性,但是可以確定的就是你必須發揚你的學說,並且有一票有影響力的徒子徒孫,做好個人的修養,才有可能在死後進孔廟分一盤冷豬肉。

現代的孔廟:八佾與六佾之爭

馬英九剛上任總統的時候,有一個爭議。那就是我們要在台北孔廟跳八佾舞還是六佾舞?孔老夫子是最注重禮儀分際的人,「八佾舞於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那我們祭孔應該遵循哪種禮制呢?首先,祭孔之所以以六佾為主,應該是出自史記將孔子位列素王,為諸侯之尊。從這個記載上,我們祭孔應該跳六佾舞。但是傳統上,前面已經提到,儒家這種帝國宗教,很明顯的跟帝國統治權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皇帝為了彰顯自己道統上的權威,通常都會在中央政府的孔廟所在地舉行八佾舞,另外就是在曲阜的孔廟也是跳八佾舞。這兩個地方舉行八佾舞祭孔,代表的是一種統治權威,他有兩層涵義。第一層是皇帝尊敬孔子,將孔子放到與帝王同等的地位,第二層是皇帝就是孔子的代言人,讀書人要服從皇帝,就如同服從孔子教誨一樣。所以,八佾舞不僅僅代表的是一種對孔子的敬重,他還有政治上的涵義,那就是承認自己是中華文化的「道統」,除非你自認自己是地方政府,才會行六佾,如果中華民國,或是臺灣認為自己是主權國家,在國家首都舉行八佾舞就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情。

另外,馬英九走中門入場也是一個爭議話題。就歷史角度看來,倒也沒如此嚴重。歷史上皇帝走側門跟中們的都所在多有,走中門的皇帝多半是要彰顯主權,統治威信。而走側門的則是表達對孔子的敬重,不敢以中門走入。在儒家思想沒落的臺灣,我們需要的到底是國家威信的宣傳,還是要當權者對孔老夫子恭恭敬敬,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最後黃院士倒是蠻幽默的,他說他個人遇到的經驗,給大家參考看看。黃院士說他是那種沒事會去孔廟晃晃的人,而且由於研究孔廟,他對孔子也相當尊敬,每次進去孔廟都會恭恭敬敬跟孔子三鞠躬。有一次他去孔廟散步,看到孔子靈前有一對母女,他三鞠躬以後也不以為意的就離開了,在孔廟晃了三十分鐘以後又走到孔子靈前,看到那對母女還在,而且那對母女面有難色的走過來向黃老師攀談。原來這對母女是想來還願,可是不知道要怎麼做。要還什麼願呢?那個女孩子的母親就說,他女兒國中時候腦袋不是很靈光,考聯考前帶她去文昌宮想要求功名,結果人太多進不去,就走到隔壁的孔廟來許願,結果女兒上了北一女,當時卻不知道要怎麼還願。三年過去以後,女兒又考上台大,母親內心揣揣不安,認為不來還願不行,可是走進孔廟卻連個金紙爐或香爐都沒看到,也不知道要拜素的還是葷的,只好來問這個看起來很像廟公的黃老師。黃老師就跟這對母女說:「恭恭敬敬三鞠躬即可。」

說完這故事以後,黃老師倒是提出一個很幽默的說法:「神也是很忙的,文昌君要照顧那麼多考生,他也會分身乏術。你看孔廟前門可羅雀,進去拜孔子,孔老夫子一定很開心的摸摸你的頭就讓你上了。」信不信就由你了,我是覺得蠻有趣的,下次考試或是投稿前我也去孔廟對孔子三鞠躬看看,有效再來向各位報告。哈哈。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袋鼠名稱的由來

A common myth about the kangaroo's English name is that 'kangaroo' was a Guugu Yimidhirr phrase for "I don't understand you. According to this legend, Lieutenant Cook and naturalist Sir Joseph Banks were exploring the area when they happened upon the animal. They asked a nearby local what the creatures were called. The local responded "Kangaroo", meaning "I don't understand you", which Cook took to be the name of the creature. The Kangaroo myth was debunked in the 1970s by linguist John B. Haviland in his research with the Guugu Yimidhirr people.

還蠻好笑的,讓我想到VIVA以前畫的三國漫畫。

......南蠻語向上委員會................................

今日新語:孟獲!孟獲!

說文:孟獲乃南蠻語不知道之義
 
我猜VIVA很有可能是從這邊得到靈感,哈哈。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家後

家後
作詞:鄭進一/陳維祥 作曲:鄭進一

有一日咱若老 找無人甲咱友孝
我會陪你 坐惦椅寮
聽你講少年的時陣 你有外摮
吃好吃醜無計較 怨天怨地嘛袂曉
你的手 我會甲你牽條條
因為我是你的家後

阮將青春嫁置恁兜 阮對少年跟你跟甲老
人情世事已經看透透 有啥人比你卡重要
阮的一生獻乎恁兜 才知幸福是吵吵鬧鬧
等待返去的時陣若到 我會讓你先走
因為我會嘸甘 放你為我目屎流

有一日咱若老 有媳婦子兒友孝
你若無聊 拿咱的相片
看卡早結婚的時陣 你外緣投
穿好穿醜無計較 怪東怪西嘛袂曉
你的心我會永遠記條條 因為我是你的家後

阮將青春嫁置恁兜 阮對少年就跟你跟甲老
人情世事嘛已經看透透 有啥人比你卡重要
阮的一生獻乎恁兜 才知幸福是吵吵鬧鬧
等待返去的時陣若到 你著讓我先走
因為我會嘸甘 看你為我目屎流

好的歌曲動人,往往不是因為什麼多華麗的詞藻,只是因為唱出大多數人都曾經共同經歷過的事情。家後這首歌,或許就是唱出了臺灣家庭的一個共通現象吧......。這首歌平淡得動人,我很少聽歌聽到哽咽,這首家後,值得推薦給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I put a spell on you

今天要談的是搖滾樂。說起這個音樂,已經是難以定義跟劃清了。我想先說個經驗,有一次我跟朋友走進台中某家知名pub,這家pub晚上會有一個台中知名大團演唱一些西方大團的歌曲。以前,我往往認為搖滾越媚惑人心的是那個音樂,節奏,歌詞。但是當你把Pub的現場表演跟那些原唱者的演唱會拿出來比較,你會發現,pub那個版本往往很難讓你引起什麼共鳴。其實這並不難以理解,因為所謂的搖滾樂創作,就是巫術的產生,你瞧瞧70年代或是現代某些重金屬樂手的打扮,披頭散髮的造型,神秘的化妝,當他們在台上瘋狂演奏自己創作歌曲的同時,你不覺得看到什麼了嗎?對-就是那個初民社會常常看到的薩滿,正如同那些薩滿用一些沒人聽得懂的喃喃自語招喚神靈,搖滾樂也正是透過這種儀式,對你我這些觀眾下咒。這也是翻唱者通常都無法媚惑人心的原因,因為多半的翻唱者其實本身根本沒有參與過這種巫術的創作過程,他們認為,透過音樂的模仿就可以學個七七八八,這可能根本就忽略了搖滾樂的巫術本質。

這篇文章隨時會補充,先寫到這裡。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黃進興院士演講

演 講

            歷史的未來與趣味:以「孔廟」研究為例

主 講 者 : 黃 進 興 博 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暨所長

時    間 : 99年4月14(星期三)
     下午3:00~5:00

地  點 : 綜合教學大樓112視聽教室

舉辦單位 : 中興大學歷史系

黃進興院士是個非常幽默風趣的人,是一位會跟學生聊松島菜菜子和藤原紀香的學者。上次去史語所舉辦的研習營,沒有聽到黃老師的演講,這次的機會要好好把握才行。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2010/4/4,機車北橫拉拉山之旅

從過年以後一直想找個時間去拉拉山,一方面是因為,總覺得自己身為桃園人,沒靠自己去過拉拉山有種愧疚感。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很久沒去了,我對拉拉山的印象停留在小學時代,對幾顆神木只剩下零星的印象,而且在我的回憶中,那次去神木區並沒有走完全程,於是就有這次的北橫之旅。

出發前總是要先挑好日子,就我小時後的記憶,拉拉山上總是塞滿了人,要挑假日上去又要不碰到人,就只有這個清明假期了。出發前一晩還下了一場大雨,讓我在睡夢中擔心成不了行。不過幸好天公作美,4/4早上一大早就放晴,我們也順利的在早上九點出發。預計的行程是從中壢->大溪->北橫->拉拉山。

原本以為要騎大概三小時,不過可能是因為騎山路的經驗也不少,加上北橫當天的車流量少到不行,當我們抵達上巴陵的時候也不過早上11點,比我預期的兩小時半快上不少。沿路繼續騎到神木區開始徒步時不過十一點半,有很充分的時間可以在裡面晃晃。

照片就沒有了,這次沒帶相機(實在有點失策),說說走在神木區的感想。

1.步道的鋪設比十幾年前好多了,以前只有鋪木板在地上,現在很多地方都改成木頭階梯跟木頭步道,不太會弄髒鞋子。

2.走到一半霧超大,很有人間仙境的感覺。

3.太久沒運動,爬樓梯好累(死)。

下山的時候蠻恐怖的,一方面有一段道路都是用水泥鋪的,摩擦力本來就不足,加上大霧的水氣,下坡,地板上的泥巴,我一路下山幾乎只敢用時速20來跑。從神木區出來也一點半了,回到上巴陵吃中飯。上巴陵的小吃店蠻便宜的,六菜一湯只收600元,而且白飯不用錢隨便你盛。唯一讓我有點詬病的是,原住民在餐具的清洗上實在有點隨便,不過幸好有免洗碗筷,倒也不成問題。騎出神木區前遇到很多原住民青年騎檔車下山,這些人真是有夠勇猛,雙載,沒戴安全帽,髮夾彎用時速40以上卡普過彎,實在讓我自嘆不如。小100還是不要太拼,平安回家才是正途。

下山就快多了,從上巴陵回到中壢只花了一個小時半。以一個騎車的行程來說,北橫真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下次或許可以考慮去小烏來晃晃。

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論理的基本

1.從先驗價值開始說起,當我們談論法律,如果我們不是整個推翻,而是寄望改革,那這個先驗價值永遠都是必須重新檢視的。某些希望維持死刑的人連這個基本都做不到,那些論述都一無是處。

2.如果寄望的是推翻,那你必須提出能讓多數人接受的先驗價值,但是我很好奇有沒有這種東西?許多聲稱東方與西方不同的人,說我們跟西方沒有同樣的宗教信仰,所以我們不需要理會所謂的「西方人權」。這種話,我必須不諱言的說,是貨真價實的垃圾。我可以提出一個最有效的方法來檢視這些人的說法,那就是你去問問這些人,東方的人權價值是什麼,我相信沒有一個人答得出來,就算可以,那也是一堆胡說八道。

3.從法律的實證效益來談,幾乎都是嘴砲,那不是在網路上嘴砲的人可以解決的問題。我只提供一個觀點,如果我們信任法學專家,而絕大多數的法學專家都站在廢除死刑的那一邊,為什麼?這絕對不可能是沽名釣譽就能說明的事情。網路上的數據比較多半只看自己想要的部分,這不是一個非專業人員可以判斷的領域。

4.哲學虎爛王第一條,當你對你談的東西沒有概念,最好以問句形式來展現,這可以表現出你的誠懇態度, 並且讓對方都有種咄咄逼人之感。所以當我們看到都是問句的狀況,我們最好對其小心翼翼,多回不如少回。

4/3,歷史上的今天

1865年4月3號,美國南北戰爭,北方聯邦佔領南方聯邦首都里奇蒙(Richmond)。1865年5月26日,南軍全面投降,南北戰爭落幕。

許多人對南北戰爭有個誤解,就是北方是為了解放奴隸而戰。從1865年以後,美國黑人名義上脫離奴隸階級,但是實際上仍然飽受歧視。這個現象持續多久?答案是一百年。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或許會感到不可思議,美國不是號稱民主自由的國家嗎?不是從林肯以後黑人就不是奴隸了嗎?為何我們會說黑人在南北戰爭後仍然被壓迫了一百年呢?

故事得從南北戰爭的起因說起。南北戰爭時期的美國,並不是一個工業大國,對北方的新興工業來說,英國的工業製品是非常大的威脅。比起美國北方,英國的製品,即使算上遠洋運費,比起美國仍然是又便宜又好。美國政府一直以來,為了保障北方工業的發展,就對歐洲商品課以非常重的關稅(類似我們對裕隆汽車的保護政策)。自然,可以直接用南方大量生產的農產品換取英國工業產品的南方州政府非常不滿,他們認為聯邦政策不符合他們的利益。這是南北戰爭最重大的原因。那為什麼,聯邦政府要以廢除奴隸制度來激怒南方人呢?答案其實也不難,從1850年代開始,北方受益於關稅保護,工業能力已經逐步發展起來,19世紀的工業有個特色,就是大量的勞力密集,北方需要更多便宜的工人,勞動力,白人的數量已經不符合他們的需要。於是聯邦政府把腦筋動到他們眼中那群「痴肥的南方佬地主」身上,希望透過廢除黑人奴隸,讓黑人不再是屬於地主的財產,這樣才能讓北方工業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這些地主哪裡是省油的燈,他們從19世紀初以來已經被聯邦政府整得昏天暗地,現在聯邦政府連他們的生產工具-奴隸都要拿走,士可忍,孰不可忍,南北戰爭一觸即發,揭開美國成立至今,本土唯一的一場重大戰役。

南北戰爭以北方的勝利做收,但是別以為黑人的地位從此改善多少。我們檢視聯邦政府原來的目的就知道。解放黑奴,不過是把黑人從農業奴隸的角色替換成工業奴隸,他們仍然領取微薄的薪水,甚至生活比起奴隸時期更苦,因為沒有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這個問題,持續到了1960年代,才有Martin Luther King神父站出來領導黑人提倡不合作運動。如果沒有這個運動,我們或許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能看到公車上需要種族隔離的奇異景象。沒有這個運動,或許看到歐巴馬成為美國總統還要再等個幾十年。金恩神父那個「我有一個夢」的演說,就算放在今天來看,還是非常震撼人心,一個歷史部落格有必要將這段演說影片放上來,如果你關心人權,更應該聽聽這段歷史上偉大的人權演說。

金恩神父的演說:我有一個夢

演說詞連結。

上個世紀的傑作-Gun Buster

如果要說,GAINAX創造的天元突破是二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機器人動畫,那無庸置疑,Gun Buster則是在二十世紀與天元突破分庭抗禮的恆星。這一款動畫,是全部只有六話的OVA,但是內容設定的細膩程度,可以說完全跟天元突破是不同的等級。如果說天元突破訴諸的是人類對於天空的憧憬,那Gun Buster則是選擇訴說時間的悲傷。

相對論-雙生子詭說

簡單的相對論原理

鋼巴斯塔的趣味性,幾乎完全來自於相對論的這個詭說,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愈接近光速的人,他經過的時間相較起靜止的觀測者來得少,當他接近光速時,對觀測者來說幾乎是靜止不動,也就是說「少過了很多時間」。按照相對論,人如果以光速運動,就可以變成浦島太郎長生不死(對於觀測者而言)。對於Gun Buster這動畫來說,他正是在玩這種把戲。主角法子在一開始的宇宙怪獸襲來時,短時間的光速運動,造成她回到地球後,跟原本同年的高中同學差了十歲。對於主角來說,擔任宇宙戰鬥員的代價就是跟同儕之間的疏離,原本無話不說的好友,因為時間經歷的差異,看法變得完全不同,或許友誼仍在,但是這個疏離已經造成了。

在劇情中,身為宇宙戰鬥員,可以說因為時間經過的不同,幾乎完全無法與地球上的人建立任何親密關係。主角的學姊,甚至一度因為這個身分太過嚴格而幾乎放棄戰鬥。所愛的人罹患了癌症,只剩下幾個月的壽命,而自己卻還要用光速飛行到戰鬥地點,對自己來說,雖然僅是短短的幾個小時,對自己所愛的人,卻是好幾個月以上。這幾個小時,或許就成了天人永隔,這種時間差異帶來的悲傷,其實是非常痛苦的。

我們沒有忘記她

要說到Gun Buster最令人動容的橋段,我絕對是將這個殊榮頒給最後兩分鐘的那一段劇情。主角以Gun Buster的其中一個縮退爐引爆木星炸彈,代價是他們只能用光速飛行回地球,無法使用Wrap。當他們回到地球時,已經是一萬兩千年後了。眼前看到的僅是一片黑暗,絕望的心情在法子及和美的心頭浮現:「人類究竟還是滅絕了嗎?」這時候,地球開始閃爍著燈光,原本黑白的記錄片開始變成彩色,燈光緩緩的點亮,成為日文平假名的:「歡迎歸來」。是的,人類沒有忘記這兩位英雄的傳說。他們不僅沒有忘記,甚至在這一萬兩千年中都相信,傳說中的諾諾莉莉還活著。在這一瞬間,我不禁看到掉下淚來,這是一個多麼感人的英雄故事,死裡逃生的艦長,其他參與過宇宙怪獸大戰的人們,他們用文字,圖畫,故事等等方式,將這個事跡傳頌了一萬兩千年!而這一萬兩千年之間,人類在為了生存努力的同時,是盡了多大的努力來傳頌這個英雄故事?跟諾諾莉莉有著共同回憶的人已經消失了,但是現在的人類沒有忘記她們,這正是歷史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

時間會沖淡一切的悲傷,但是歷史會把這些悲傷記錄下來。或許當哪天,人類可以辦到如動畫中的科技時,人們會再度意識到歷史的重要性。或許正如柏克萊所言:「存在就是被感知。」如果所有人都遺忘一萬兩千年前的英雄,即使她們回到地球,她們也等同於不存在。

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突破天際-天元突破



一直想幫這部動畫寫點東西,可是每次寫都覺得很不滿意,最後往往不了了之。直到昨天跟老闆聊電影,突然有點靈感,希望能把自己對天元突破的感受完整表達出來。

Anime本身

天元突破,原則上是一個老梗連發的作品,許多人都說天元突破是因為演出技巧的突出,所以才會如此感動人心,我對這種說法一直抱持一點點懷疑。我認為,天元突破一定是抓到了什麼人類內心最深沉的想像,他才會如此成功。

天元突破有許多名台詞:「 俺を谁だと思ってやがる!」(你以為我是誰啊!)「自分を信じるな。 オレを信じろ!お前を信じる、オレを信じろ」(不要相信你自己。 相信我,相信那相信著你的我。)族繁不及備載。但是我認為,貫穿整部戲最有力,也是人類內心最想望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俺のドリルは天を创るドリルだぁあああ!!!!」(我的鑽頭,是突破天際的鑽頭啊!)我認為這就是天元突破的核心,接下來我會從神話以及歷史來討論他。

歷史上的天空

人類飛上天的時間很短,從飛機,飛船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不過短短一百多年。我們從歷史上的神話來看,人類對於神的想像,多數民族都想像「天」神的存在。天上最明顯的兩個天體,一個是太陽,一個是月球,所以這兩個星球的神話成為全人類神話的共同創作對象。我們可以從神話中看到,人類對於天空幾乎是抱持一種一致的憧憬,這是一種目前科學難以解釋的感情。

再者,我們來看看古埃及的動物象徵,最常出現在古埃及神話的兩種動物,一種是鷹,一種是蛇,蛇往往代表人類許多污穢不堪的慾望,而老鷹往往與蛇是對立面,是一種人類光明面,形而上的象徵。法老的權力往往用老鷹來表現,如果有看過遊戲王的「太陽神的翼神龍」就知道,老鷹是一個上天權力的代表物,他代表最光明的那一面。

西方歷史上,老鷹也是國王權力的象徵,我們看看西方許多國王的權杖,最上方都是鷹頭,沙俄國旗也是一個很好的表徵。不一樣的是,沙俄是雙頭鷹,這可能可以有更進一步的解釋,不過跟我要說的主題關係不大,略過。

總而言之,老鷹在歷史上就是上天權力的象徵,他代表光明,先驗的價值,而人類從來沒飛上天過。對於「走向天際」這種事情,人類一直抱持著許多憧憬,這些憧憬包含了自由,平等,博愛,至善,幸福等等,對人來說,上天就是理想國。

天元突破的天空

講到這裡,我想應該有不少人聰明的聯想到我到底要說什麼了。是的,天元突破,正是一種人類歷史幾千年夢想的展現。且讓我們從劇情上回顧看看吧。

故事的開端是地底,對於人類來說,沒有比這更壓抑的生活了,沒有天空,沒有夢想,能看到的只有為了基本生活的溫飽,村長的說詞是:「這些制度都是為了你們好。」權威的掌握是在村長個人的手上,而不是每個人。為了逃脫這個壓抑,西蒙跟卡米那走上了地面,還記得他們看到地面時,第一個注意到的是什麼嗎?正是那無邊無際的天空。

佩特林攻略戰,螺旋王的佩特林城有如黑暗的巨蛋吞噬了天空,從天的角度壓抑人類「看向天」的權力,正是因為螺旋王知道,人類只要看過天空,天馬行空的想像,將會如水銀瀉地一般流竄,這種行為會導致比螺旋王更高的天-「反螺旋族」的憤怒,所以螺旋王壓抑人類的慾望,將人類關在地底,正是希望他們永遠不見天日,好讓他們永遠也認識不到有「天空」這種事物的存在。

到了與反螺旋族的對抗,這是另外一個天空的層次,反螺旋族代表的是更高的權力,我們不防將羅傑諾姆想像成封建諸侯,把反螺旋族想像成國王,帝皇。而西蒙他們代表的,正是一種平民,庶民的個人主義的象徵,同時也是對於天空的嚮往。正是因為如此,那句「俺のドリルは天を创るドリルだぁあああ!!!!」才成為整部戲的核心價值,我們對於理想國的想像,對於那些美好事物的憧憬,用這一句話,似乎就可以道盡了,這似乎也可以解釋,為什麼OVA的天元突破中,連維拉魯都有螺旋力了,因為螺旋力代表的正是這些美好價值,只要你認同他,你就是一個人,而非獸,一個不停追求自身進化的種族,自然會有螺旋力。

天元突破在這些熱血爆發的台詞中,看似毫無現實考量,但是就我看來還是有的。(雖然很少)有一句台詞我非常喜歡:「俺達は一分前の俺達よりも進化する,一回転すればほんの少しだが前に進む,それがドリルなんだよ!!」,這句話是說:「我們比一分鐘前的我們要更為進化了,每旋轉一次,雖然只有一點點,但是確確實實有在前進,這就是鑽頭啊。」這句話,對我一個歷史人來說,看到的時候不能不感動,這句話以非常感性的口吻說出一種信念:「不管多麼緩慢,我們相信人類會愈來愈好,而且我們想要愈來愈好。」。但是也不要忘記,反螺旋族說的螺旋神怒,或許也正是人類過度追求進化時所帶來的環境反撲,我只能希望,人類真如西蒙所說的:「沒有那麼蠢」。

謹以此文對於二十一世紀到現在為止,最偉大的機器人動畫致上敬意。 也寄望真如動畫所說的,人類的世界會愈來愈美好。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孤證的美麗-白袍將軍陳慶之

白袍將軍

陳慶之何許人也?對中國軍事史有一點點興趣的人可能都會對這位人物有點認識。根據「梁書-列傳第二十六-陳慶之,蘭欽」,陳慶之在列傳中的功績不僅可說是前無古人,更可說是後無來者。有多誇張呢?就讓我們來看看梁書吧。

梁書-列傳第二十六-陳慶之,蘭欽

「大通初,魏北海王元顥以本朝大亂,自拔來降,求立為魏主。高祖納之,以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送元顥還北。顥于渙水即魏帝號,授慶之使持節、鎮北將軍、護 軍、前軍大都督,發自銍縣,進拔滎城,遂至睢陽。魏將丘大千有眾七万,分筑九城以相拒。慶之攻之,自旦至申,陷其三壘,大千乃降。時魏征東將軍濟陰王元暉業率羽林庶子二万人來救梁、宋,進屯考城,城四面縈水,守備嚴固。慶之命浮水筑壘,攻陷其城,生擒暉業,獲租車七千八百輛。仍趨大梁,望旗歸款。顥進慶之 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仍率眾而西。」

攻城戰何其困難,孫子兵法有云:「十則攻之,五則圍之。」,可是城池的防禦能力對陳慶之來說好像不存在一樣,「自旦至申,陷其三壘,大千乃降。」從一天的早上打到申時,對方的大將就投降了,這是何等功績?而陳慶之有多少人呢?七千人。

「慶之乃解鞍秣馬,宣喻眾曰:『吾至此以來,屠城略地,實為不少;君等殺人父兄,略人子女,又為無算。天穆之眾,并是仇讎。我等才有七千......。』」

梁書中又言,陳慶之以七千兵力,一半奇襲營寨,三千背城而戰,大破爾朱榮三十萬大軍。這是何等豪氣! 打到連洛陽小童都唱童謠稱讚陳慶之:「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万馬避白袍。」梁書又記載,從發兵到攻下洛陽,只花了一百四十天,平定含洛陽在內的三十二個城池,歷經四十七戰,所向批靡!更讓人訝異的是,這種不世出的軍事天才,居然手無縛雞之力。

「 慶之性祗慎,衣不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

讀到這邊,我們已經可以建立起一個形象了,一個身穿白袍的儒者將軍,搞不好還像諸葛孔明一樣拿個白羽扇,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里之外。跟孔明不同的是,陳慶之真的北伐成功了!只是由於後勤不濟,梁朝當時也無力建立這麼長的補給線,沒兩年,這些佔領的土地又被拿回去了。 但是梁書中建立起的無敵儒將形象,卻是已經怎麼揮也揮不去。毛澤東讀了陳慶之傳後還曾感性的說道:「再讀此傳,為之神往。」我相信這是所有讀過陳慶之傳的人共同的感想。

我還曾經讀了這段列傳後寫了一篇類似心得的詩作,在這邊也一並附上。
<讀南朝史>
七千白袍軍,威震四方夷!
驅馳大河畔,所向無披靡!
儒將陳慶之,體弱難縛雞。
觀此不世功,猛將何如擬!?

孤證的美麗 

歷史畢竟是求真的學問,驚嘆陳慶之不世功績之餘,我們還是不免想問:「這到底是真的還假的?」而很可惜,就方法論上來看,陳慶之的這些功績,我們或許只能當做神話故事來看待。

首先,陳慶之這個人物,他只有在之前提到的「梁書-列傳二十六」出現過,我們如果拿北朝的文獻來對照,完全找不到這個人。這完全不合理,為什麼呢?一個將軍只花了四個月從南打到洛陽,還只有七千人,照理來說這種大事件不應該只有南朝有記載,北朝史也應該至少會提到,但是事實是根本沒出現過陳慶之這名字。我們或許可以懷疑,可能因為北方人覺得太丟臉了,所以對這件事情選擇性遺忘。可是不要忘了,北朝史寫史的人也是漢人,唯有漢人在當時掌握了知識的權力。我們幾乎完全可以相信,北朝寫史的官員或是私人修史,應該都屬於漢人的世家階層。他們對於胡人的態度應該是鄙夷的,這種對胡人來說丟臉透頂的事情,至少也該像淝水之戰一樣記上幾筆,可是完全沒有。

另外,對於這種近乎神話的傳說,如果他真的出現過,應該要有許多文人筆記中提到。像東晉跟南朝,常常都提到三國志中的關羽,張飛之勇。在東晉我們可以找到一些文獻稱讚關羽,張飛是萬人敵,可是我們幾乎找不到任何的文獻材料稱讚陳慶之。也就是說,陳慶之的故事,只有梁書的列傳這一條證據以及南史的陳慶之傳,再來就是資治通鑑。但是後兩者幾乎就只是把梁書的故事整套般上去而已,也就是說,陳慶之的故事是個孤證,其餘的文獻從來沒提到這個人。他的無敵神話,我稱他為:「孤證的美麗。」


正是因為這種孤證,讓人對歷史馳騁想像力,讓一些無聊附庸風雅的文人雅士看到這文獻後創作出優美壯闊的作品。(呃,我絕對不是在說我)這是一種孤證的美感,朦朧,虛幻,但是,並不真實。

陳慶之的網路效應

網路上可能會遇到中國糞青跟你說毛主席說的都是對的,我也看過介紹陳慶之的網頁寫說白袍的心理作用可以讓人變強,陳慶之是個擅用心理戰的將領。可是就算穿上白袍就會變身成葉問,七千也頂多打七萬啊。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北方漢人嚮往南方的漢人政權以久,他們幫陳慶之打現代游擊戰之類的......,只能說幻想就是幻想,太過於堅持幫神話找現實理由就會變成這種德行......。

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文學與真實,兼談夏王朝

文學與真實?

世界幾個古文明歷史,在歷史學的研究上都遇到一個共通的瓶頸:「文字資料過少。」中國的三代就是一個好例子。西周以前,古人幾乎沒有任何專門的著作留下,這當然對重建上古歷史造成很大的困難。其中有幾個被認定為西周時期的文獻,例如「詩經」,「尚書」,連解讀都非常困難。因為尚書我根本看不懂,這邊只談詩經的部分。

詩經這本著作是孔子編輯,主要分為「風,雅,頌」。其中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多為歌頌周王朝之作,內容不乏神話故事,雖然許多真實性要受到質疑,但是現在的歷史學者配合許多考古材料,已經可以對詩經做出解釋。

「詩經.大雅.文王之什」

文王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以往的歷史教學(我不清楚現在改成什麼樣子),我們對於三代的想像類似秦朝以後的連續王朝概念,一個王朝滅亡了,被另外一個異姓朝代取代,舊的王朝完全消失。詩經這句其實是對這種概念最好的質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其實是說,周這個部族,早就存在很久了,他們取代殷商是因為「其命維新」,以往只是因為「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所以得乖乖聽殷商的話。周這個部族,跟殷商的外交關係實際上存在很久,絕不是突然出現而取代殷。

「詩經.大雅.文王之什」

皇矣

「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維此二國,其政不獲。維彼四國,爰究爰度。
    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顧,此維與宅。」

 周代將商的滅亡歸咎於上天,因為上天對於殷商無限的武力擴張厭惡,所以改而眷顧西歧。但是對照往後周公東征,我們完全可以理解這種說法是周代對於其武力奪權的辯護之詞。
 總之,周代以文王有德,殷紂失德,上天好德作為其奪權之藉口。

「詩經.大雅.文王之什」

大明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
    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周對商的稱呼往往是「大商」,相對來說,其為小邦,小周能代大商本就是不可思議,更加強其順天應命的形象。

由考古資料來看,這樣的理解更被確定。商周的器物,不僅僅年代相近,連形式,用途都差不多,很明顯兩邦有長久的外交關係。周與商的關係可以從牧野之戰上溯好幾百年,這點從文字資料跟考古材料的對比,幾乎可以得到全合的結果而得以證明。

夏王朝存不存在?

二里頭遺址一般目前認為是夏王朝的都城,但是這種說法缺乏決定性證據。根據二里頭遺址的考古年代鑑定,這個遺址的年份大約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這是一個尷尬的年代。為什麼?

大約20年前,老共搞了一個名為「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計畫,這是我看過史上最大的歷史研究計畫,老共企圖使用現代科學方法與文獻參照,弄出一些歷史事件確切的年代,因為中國古書回推的確定紀年,僅僅到公元前4xx年(我記不起來),老共利用牧野之戰天象的描述,以現代天文學重推牧野之戰的確定年份,為公元前1046年。那為什麼公元前1750年很尷尬呢?原因出在商代的年份。

根據甲骨文文獻,我們已經可以重建殷王系譜。甲骨文重建的殷王系譜,與史記的殷王系譜幾乎一模一樣(印象中,只有1~2個王不合,或是名稱不同),所以一般認為,史記記載的殷商600餘年是可信的。

那我們從牧野之戰回推600多年,就得到1750年是個尷尬年份的問題。二里頭遺址從年代上來看有可能是夏都城,也可能是商都城。

但是,就算確定二里頭遺址是夏都城,也不代表夏王朝存在。三代的王朝是共主制度,我們能確定夏是共主的方法只有一個:「找到商代甲骨文,內容有記載他們稱夏部族為共主。」或是找到夏代文字(還沒找到),內容有記載夏為部族中的共主。唯有這種文字資料,才能夠證明夏王朝是否存在,考古資料是難以彌補這個缺陷的。

另外,中國三代考古學權威張光直對於二里頭是夏文化的看法是:「文字證據與考古證據全合。」這方面我不太了解,如果我們相信張光直的說法,那夏這個名詞,其實只剩下他是不是一個「王朝」的爭議而已。

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

分析哲學家普南的一段話

Putnam在1984年評論艾耶爾那本<二十世紀的哲學>時,有一段話:「誠然,分析哲學有重大的成就;但是這些成就都是負面的,像邏輯實証論一樣,分析哲學的成功在於摧毀了它在一開始時所想解決的問題。它的每一個解決問題的努力,甚至連說明究竟什麼才能算是對於該問題的一種解決,都已經失敗了。.......(略)就在分析哲學被成認為世界哲學的主流的時刻,分析哲學已經走到了它的計畫終點-是此路不通,而不是計畫的完成。」

基督教世界的The End of The World

I. 末日預言的源頭

最近天災頻繁,世界各地都一堆地震,又恰巧去年好萊塢拍了一片劇情實在不怎麼樣,但是特效磅礡的片子2012。每個人都想問:「世界末日是不是要來了?」嗯.......,身為一個歷史人,我只能說這就是該死的基督教強勢威脅啦。很少有文化這麼強調End of The World的概念,但是就是如此剛好,跟西方一起興起的基督教很強調,所以我們只好沒幾年就看好萊塢毀滅一下世界了。

首先來談談基督教的末日概念,這個概念語出聖經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http://zh.biblestudy.wikia.com/wiki/Bible:%E9%A6%AC%E5%A4%AA%E7%A6%8F%E9%9F%B3%E7%AC%AC%E4%BA%8C%E5%8D%81%E5%9B%9B%E7%AB%A0)

馬太福音 24:29 「那些日子的災難一過去,日頭就變黑了,月亮也不放光,眾星要從天上墜落,天勢都要震動。
馬太福音 24:30 那時,人子的兆頭要顯在天上,地上的萬族都要哀哭。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著天上 的雲降臨。
馬太福音 24:31 他要差遣使者,用號筒的大聲,將他的選民,從四方(方:原文作風),從天這邊到天那邊,都招聚了 來。」
馬太福音 24:32 「你們可以從無花果樹學個比方:當樹枝發嫩長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
馬太福音 24:33 這樣,你們看見這一切的事,也該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門口了。
馬太福音 24:34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些事都要成就。
馬太福音 24:35 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
馬太福音 24:36 「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獨父知道。

簡單來說,一般人看起來可能只是覺得聖經告訴我們災難的無常,要你不要行惡,多行善。偏偏在一堆教派的基督徒眼中就是可能變成世界末日,這種觀念連在基督教世界被封聖的聖人也不例外。

II.聖奧古斯丁的天主之城

聖奧古斯丁是中世紀時一個基督教公教的重要人物,光看他被封聖你就可以了解他來頭不小。他這人早年放蕩不羈,還曾經信過拜火教(祆教),到了四十幾歲才皈依基督,四十而不惑,孔老夫子真是大聖先知(誤)。

總而言之,這人後來寫了一本天主之城,這本中世紀時影響力最強的神學著作。這裡面闡揚什麼概念呢?簡單來說就是天地混沌,開創時分為兩派勢力,一派是天主之城,也就是正之力,一派是地上之城,也就是負之力。這兩個正負之力不斷的消長,就成就了歷史的動力,你可以把正負兩力想成蒸氣火車的操縱桿,奧古斯丁要表現的大致是如此。從邏輯上來看,這本書當然就是所謂的begging question,靠北,天主不是萬能的嗎?打個地上之城要打個幾千幾萬年還幹不掉他,有沒有搞錯啊。但是說真的,跟基督教認真你就輸了,何況就算他是begging question,他的影響力還是留到現在了。

天主之城的說法是,上帝的正之力到最後會打敗負之力,於是所有善人進入天主之城,歷史就走到了The End。這個End不是代表世界終結了,而是歷史終結了,人類不再有善惡之分,所有人過著平安喜樂的生活,這是基督教的末日預言中,最初包含的美好願景,所以仔細想想,似乎也沒那麼可怕。另外如果你有注意到,聖奧古斯丁的這種說法有點像他早年信的拜火教那種善惡二元論,基督教並非從頭到尾都沒增添新要素(update),至少在這種自己嚇自己的末日預言中不是如此。

現代的末日預言幾乎都是根據基督教的末日預言來加油添醋,馬雅的2012年世界終結就被這群無聊的基督教徒拿來增補他們末日預言的可能性。日本人愛看鬼片,基督教徒整天幻想世界末日,這其實都源自一些頗為隱晦的歷史因素。

民族性名詞在歷史文章的濫用

我不能認同民族性被當作一種合理的歷史解釋,我有幾個理由如下。

1.民族性可能是一種抽象概念,如果是的話,他必定是語言難以釐清的,用一個不能被釐清的名詞來當做歷史的解釋,本身就怪異透頂。

2.民族性也可能是一種具象概念,舉例來說,中國可能由於長期的繁榮,強盛,造成其對鄰邦的自大民族性格。但是,任何一種民族性不會是單一特性,他必定是個complex。所以民族性這個名詞並不精確,無法成為一種令人滿意的解釋答案。

3.民族性如果是2的概念.,他通常是被其他因素決定的,討論這些因素才是重點,用民族性解釋是一個偷懶的行為。

4.我認為民族性是無法被討論的,現代幾乎很難找到純粹的民族國家,當我們用民族性討論一個國家的歷史,也犯了我們認為他是一個純粹民族國家的錯誤。(Ex:像中國就不是民族國家,可是我們仍然用民族性解釋一些東西)

基於這些理由,我認為歷史寫作應該避免這種complex名詞的應用,除非是如文化,我們可以對他做出音樂文化,儒家文化,科學文化等等界定的名詞。否則說到中國的民族性,誰可以告訴我,什麼才是中國的民族性?過於好用的名詞通常都有陷阱,我認為在運用上必須小心謹慎的檢查過他,才能精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髮禁與死刑

剛剛看潘婷的廣告,突然有個莫名其妙的想法蹦出來。

人類相當重視髮型,髮型常常代表一個時代的流行文化,法國的太陽王時期,那種蜷曲的假髮謂為風潮,似乎只要頂著那頭假髮,就代表你進入了貴族階層(實際上當然不是)。

近代中國的髮型,最有名的則首推清代的髮辮。清代的髮辮作為一個髮型,實際上是一種權力的表徵。他代表的意義是,你服從這個權威,你承認他的權威在你身上有合法性。同時,你承認當你不留這個髮型,你就是在反抗權威,或是說得比較溫和一點,你對這個權威不屑一顧。

我的國高中時期,髮禁仍然是個不可反抗的權威,國中要求大家理平頭,其實不過是要求你服從師長,校園價值權威的表徵。每個人回想起來,都會認為那是錯的(好吧,或許少數的父權主義者例外)。但是人們會反抗表現在頭髮上的權威,卻不會反抗威脅你生命的權威:「死刑」。

我們甚至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許多反對髮禁的人士,他們同時支持著死刑。我認為這匪夷所思,不合邏輯。唯一能合理的解釋這個現象的是,人們並沒有意識到死刑是一種權威,而事實上,他在平和時期的確不是一個我們會切身遭受的問題。但是如果將其當作理所當然,我認為這是錯的,這個刑罰所代表的意義應該從歷史的角度去被探討,我相信歷史學應該可以對於死刑的存廢做出很好的建議。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死刑的誕生以及其意義

身為一個歷史人,我想應該以歷史眼光來檢視死刑議題,整天用哲學家的說詞似乎有點問題。

首先,我想先問個問題,那就是死刑是如何誕生的?其作為一個刑罰,必定有一個不可違逆的力量來執行。這個單位,姑且稱他為國家吧。一個國家的誕生,他們是隨著階級分工的分化而確立統治階層,而刑罰,包含死刑,自然是統治階層的手段。這個手段,目的何在?以上古封建的時代看來,刑罰,為的是保障統治者的權力。其社會安定,創造福祉等等理由,必然是附屬的。

在一個統治階級的權力無可違逆的時代,死刑作為其權威的最高象徵,他代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只有某個特定階級能夠決定他人的死活。

而當封建時期改朝換代,死刑,他轉換面貌,成為新的統治者清理,埋葬舊統治階級的合法工具。這時候,新的統治者往往宣稱,舊的統治者罪該萬死,商紂牝雞司晨,夏桀殘暴不仁。

姑且不論這些指控是不是真的,但是新統治者就是以這些理由對舊勢力清洗,屠殺,而他們的合理性,正是因為其之前的統治者保有死刑。但保有死刑的本質一直以來都是為了統治需求,新的統治者,只是在改朝換代時,利用死刑那「可能有效的附屬價值」來為其執行,以鞏固合法性。

畢竟,執政者無法大喇喇的向人民宣稱:「因為我們要鞏固統治權」而執行死刑。倒楣的敗戰者,被替代者,就被冠上各式各樣的罪名死去,我認為,這是死刑在歷史上最原始的面貌。

到了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國家的概念其實並不比西元前一千多年進步多少。以法國大革命來看,到拿破崙上台之前那恐怖的十年,死在斷頭鍘下的人不計其數。這些人,有滿腔熱血,相信自由平等的革命青年,有策劃復辟專制王權的反動份子。但是只要他們跟那些短暫的執政者有任何意見分歧,他們的下場就是以叛國,陰謀等等罪名送上斷頭台。不僅僅想要復辟專制王權的人才會編織這些理由,連深信自由平等的革命份子也是以如此方式鞏固他們的統治權威。無論你是好是壞,國家,他隨時可以隨其意志,並且依照過往歷史遺留下來,那個「處死這些人,可以帶來更好願景。」的思維將你定罪,你的生命不會是自己的,他為了國家存在。

這個概念的撼動,要到20世紀的三十年戰爭才有所改觀。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人類能由三維空間發動戰爭,第一次,人類因為憑其意志的戰爭,死亡人數超過他們所能想像。第一次,人類看到國家這個實體,可以用其意志決定一個族群(猶太人,斯拉夫人等等)該死。這些可以隨便決定什麼人該死的理由,終於在戰爭停止後被人類檢討,國家的公權力神聖性,從此才畫下一道不可磨滅的傷口 。

死刑從來都不是站在人類某些美好的先驗價值存在,所以他才存在,他從歷史上,一開始存在就是為了特殊階級的利益。宣稱死刑可能會帶來某些「對社會更好」的人而言,或許對他們來說,從來沒有思考過死刑如何誕生以及這個刑罰的原始意義。

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

批判的特性

批判,作為一個名詞,我想這名詞具有幾個特色。

1.左派的,我幾乎很少看到右派批判什麼。右派的論述,通常叫做辯護。
2.反政府,批判通常意指對政治控制力的質疑,質疑其合法性,正當性,並從歷史角度懷疑之。
3.下對上,下層的群眾才需要批判,上層的論述通常與右派有多數的相似點,既得利益者無法批判任何事物。
4.反對立場,批判者通常拒絕贊同因循的習慣,價值觀等等。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Note

無聊想法的紀錄。

Out of Africa->大航海時代->美國黑奴->黑人靈樂->爵士樂->搖滾樂

Forcault 權力關係->為什麼富裕還是要Rebellion?->民主社會制度想像的錯誤->制度的壓制(青少年教育制度 美國50年代的教育能否與台灣80~90年代的教育制度比較?)->除了制度以外的價值觀念壓迫->尋求制度解放->仍然感受不到自由 ->60年代末期的搖滾狂潮->那個年代,人類追求的是Freedom

從Bob Dylan反戰歌曲上來看->科技造成的不僅是富裕的生活 還有原子彈的恐慌->和平的folk與不合作社會運動->激化的社會運動->當中有沒有階級問題?(從Forcault的角度跟馬克思 主義角度思考)->拿起電吉他的Dylan->越戰閉幕的起點.

與惡魔共鳴

Please allow me to introduce myself
I'm a man of wealth and taste
I've been around for a long, long year
Stole many a man's soul and faith

請 允許我做個自我介紹,我是個富有又風趣的傢伙
我在這附近遊蕩許久,竊取了許多人們的靈魂跟信念

And I was 'round when Jesus Christ
Had his moment of doubt and pain
Made damn sure that Pilate
Washed his hands and sealed his fate

當上帝懷疑且痛苦的瞬間, 我就在他身旁晃蕩
當Pilate清洗他的雙手且封印他的宿命,我就會在他身旁佈下詛咒

Pleased to meet you
Hope you guess my name
But what's puzzling you
Is the nature of my game

很高興見到你,希望你已經猜到我的名字了
我那個充滿原始慾望的遊戲正在誘惑你

I stuck around St. Petersberg
When I saw it was a time for a change
Killed the Czar and his ministers
Anastasia screamed in vain

當十月革命的時 候,我正在聖彼得堡
冷眼看著沙皇和大臣被屠殺,看著Anastasia白費工夫的慘叫

I rode a tank
Held a general's rank
When the Blitzkrieg raged
And the bodies stank

我 駕駛著坦克並且帶領許多士兵發動猛烈的閃擊戰
戰場上屍橫遍野,污臭不堪

Pleased to meet you
Hope you guess my name, oh yeah
What's puzzling you
Is the nature of my game, oh yeah

很高興見到你,希望你已經猜到我的名字了 喔~~耶~~
我那個充滿原始慾望的遊戲正在誘惑你  喔~~耶~~

I watched with glee
While your kings and queens
Fought for ten decades
For the Gods they made

當你們的國王跟皇后以上帝之名發動了百年戰爭
我 在旁看著暗自竊笑

I shouted out
"Who killed the Kennedys?"
When after all
It was you and me

我大聲質問”是誰殺了甘迺迪?”
追根究底,就是我跟你

Let me please introduce myself
I'm a man of wealth and taste
And I laid traps for troubadors
Who get killed before they reached Bombay
請 允許我做個自我介紹,我是個富有又風趣的傢伙
是我佈下陷阱補殺那些要去孟買的吟游詩人

Pleased to meet you
Hope you guessed my name, oh yeah
But what's puzzling you
Is the nature of my game, oh yeah, get down, baby

很高興見到你,希望你已經猜到我的名字了 喔~~耶~~
我那個充滿原始慾望的遊戲正在誘惑你 喔~~耶~~墮落吧,寶貝~~

Pleased to meet you
Hope you guessed my name, oh yeah
But what's confusing you
Is just the nature of my game

很高興見到你,希望你已經猜到我的名字了 喔~~耶~~
我那個充滿原始慾望的遊戲正在迷惑 你

Just as every cop is a criminal
And all the sinners saints
As heads is tails
Just call me Lucifer
'Cause I'm in need of some restraint

就像警察是惡棍,罪犯是聖徒,就像腦袋其實是尾巴
就叫老子路西法吧,因為老子需要點控制

So if you meet me
Have some courtesy
Have some sympathy, and some taste
Use all your well-learned politesse
Or I'll lay your soul to waste, um yeah

假如你遇見我,最好用你學過的禮儀給老子我恭敬點,讚美我,感受我
否則老子就把你的靈魂丟到屎堆 裡面 喔~~耶~~

Pleased to meet you
Hope you guessed my name, um yeah
But what's puzzling you
Is the nature of my game, um baby, get down

很高興見到你,希望你已經猜到我的名字了 喔~~耶~~
我那個充滿原始慾望的遊戲正在誘惑你 喔~~耶~~寶 貝,墮落吧~~

Woo, who
Oh yeah, get on down
Oh yeah
Oh yeah!

Tell me baby, what's my name
Tell me honey, baby guess my name
Tell me baby, what's my name
I tell you one time, you're to blame

告訴我 吧寶貝,我叫啥名字
告訴我吧甜心,猜猜我的名字
告訴我吧寶貝,我叫啥名字
如果你要我親口說出,你將被烈焰纏身

Ooo, who
Ooo, who
Ooo, who
Ooo, who, who
Ooo, who, who
Ooo, who, who
Ooo, who, who
Oh, yeah

歌詞-These Days中譯

我非常喜歡這首歌,雖然Bon Jovi這張專輯的評價很不好............
但是這首歌是我個人認為Bon Jovi到目前為止的最高傑作
僅以此翻譯向這首歌致上最高的敬意

I was walking around, just a face in the crowd
Trying to keep myself out of the rain
Saw a vagabond king wear a Styrofoam crown
Wondered if I might end up the same
There's a man out on the corner
Singing old songs about change
Everybody's got their cross to bare, these days

我只是一個在人 群中不停走著,試著躲避風雨的小人物
瞥見了一個頭戴塑料皇冠的瘋漢,我想著我會不會像他這樣結束一生
在街角,有個人唱著關於時代劇變的老 歌
在這個年代,每個人都有他所背負的十字架

She came looking for some shelter with a suitcase full of dreams
To a motel room on the boulevard
I guess she's trying to be James Dean
She's seen all the disciples and all the wanna be's
No one wants to be themselves these days
Still there's nothing to hold on to but these days

她帶著裝滿夢想的行李尋找一個避風港
最 後寄宿在大街旁的汽車旅館
我想她大概想成為James Dean
她看透了這個時代的信徒跟他們想成為的樣子
這個年代,沒有人想當 自己
也沒有什麼可以抓住的東西

These days the stars seem out of reach
These days there ain't a ladder on the streets
Oh no, no, no
These days are fast, nothing lasts in this graceless age
There ain't nobody left but us these days

我不想相信
這個年代,星辰高不可攀
街道上沒有通往天堂的階梯(我猜想這句 跟齊柏林那個天堂之梯有關 所以這樣翻譯)
這個年代實在太匆忙,在這邪惡的年代沒留下任何東西
這些日子除了我們,誰也沒留下來

Jimmy shoes busted both his legs, trying to learn to fly
From a second story window, he just jumped and closed his eyes
His momma said he was crazy, he said "Momma, I've got to try
Don't you know that all my heroes died
And I guess, I'd rather die than fa-fa-fade away, yeah"

Jimmy 把摔斷了他的雙腿,他試著學會飛翔
他緊閉雙眼從二層樓高的窗戶跳下
她的母親說他瘋了,他說”媽,我必須試看看,妳難道不知道我心目中的英 雄都死了嗎?
我寧願像他們一樣轟轟烈烈的死,也不願意這樣逐漸凋零啊!”

These days the stars seem out of reach, yeah
But these days there ain't a ladder on the streets
Oh no, no, no
These days are fast, love don't lasts in this graceless age
Even innocence has caught the midnight train
And there ain't nobody left but us these days

我不想相信
這個年代,星辰高不可攀
街道上沒有通往天堂的階梯
這個年代實在太匆忙,在這邪惡的年代連愛都沒留下來
連純真都搭上夜車逃亡
這些日子除了我們,誰也沒 留下來

I know Rome's still burning
Though the times have changed
This world kept turning round and round and round and round
These days

我 知道,雖然時代改變了,但是羅馬仍然在燃燒著(猜測是意指暴君Nero,暗示這年代大家都跟Nero差不多)
這個世界仍然不停的轉啊轉啊轉啊轉 啊,在這個年代!

These days the stars seem out of reach, yeah
But these days there ain't a ladder on these streets
Oh no, no, no
These days are fast, love don't lasts in this graceless age
Even innocence has caught the midnight train
And there ain't nobody left but us these days

我不想相信
這個年代,星辰高不可攀
街道上沒有通往天堂的階梯
這個年代實在太匆忙,在這邪惡的年代連愛都沒留下來
連純真都搭上夜車逃亡
這些日子除了我們,誰也沒留下來

These days the stars seem out of reach, yeah
These days there ain't a ladder on these streets
Oh no, no, no

我不想相信
這個年代,星辰高不可攀
街道上沒有通往天堂的階梯

These days are fast, nothing lasts
There ain't no time to waste
There ain't nobody left to take the blame

時代 實在變動得太快,沒有東西留下來
沒有時間可以浪費
沒有人想留下來承擔責任

Oh no, no, no
Oh no, no, no, these days
There ain't nobody left but us these days

噢, 不
這些日子除了我們,誰也沒留下來

搖滾電影-成名在望觀後感

從高中開始聽搖滾樂,總是有人問我,什麼是搖滾?我有好一陣子都答不上來.
的確,我迷戀那強烈的節奏,快速撥弦的電吉他失真聲音,對我來說比小提 琴還優美.
震耳欲聾的鼓聲,隨著那鼓點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清脆聲響,總是讓我心情有如在天空飛翔一般的暢快.
但是如果僅僅是如此,他不是 搖滾樂,我很清楚這點.

論文專題要寫關於搖滾樂在60年代的崛起,其實一開始我非常掙扎
即使聽了10年,我對搖滾樂還是只有一種 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感受
很難行諸筆墨.但是隨著研究材料的收集,我看著Bob Dylan的自傳
開始注意到一些60歲左右的導演導出來的 搖滾音樂電影,配合自己的
思考,我終於了解到,搖滾樂就是生命的表現.他不是只有電吉他,
大鼓+爵士鼓+Bass+主唱,他是人的生命價 值的表現,我不嗑藥
,也不性濫交,更不會砸吉他,我這個樂迷只會唱著我認為唱出我
心聲的歌曲,並且遠距離看著寫出這些動人音樂的樂團或是 歌手.
就如同”成名在望”的主角威廉一樣.我,一點都不酷.宅男也好,
otaku也罷,我只用音樂去體會我的生命,我的生命沒有轟轟烈烈
的 愛情,沒有過多的激情,我也不會歇斯底里的喊著偶像的名字.
但是這種平淡,不酷嗎?我倒不這麼認為,這個社會有太多的誘因,
有太多的東西 可以改變你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現代社會,了解自
己能做什麼,要做什麼的人,即使他很平凡,很平淡,我也認為他
非常的搖滾.

劇 中的Lester Bangs說了一句話:”I'm always at home,I'm uncool”
這不僅僅是安慰各位跟我一樣喜歡搖滾 樂,卻認為自己一點都不酷的朋友
我認為這位搖滾樂史上最偉大的樂評,實際是說:”你如果知道自己就是
這麼不酷,你才是最酷的傢伙!”

定義文明(Civilization)

在定義以前,有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人為什麼會意識到有文明?我們不會形容其他的生物有文明,但是我們卻認為人類自己有文明,這點是為什麼?人類如何去判 斷自己有文明,而其他生物沒有呢?

人類透過觀察,發現自己有一個與其他生物的不同能力,那就是人類可以把經驗透過很多方式流傳下去, 語言,文字,圖畫,音樂,於是人類的後代,透過這些資訊,他們只需要透過了解這些資訊,他就可以很大一部分的重現這些經驗.人類認知到,他們對經驗的運用 能力與其他生物不同,他們可以透過”累積”經驗來強化,武裝自己,並且這些非先天能力的經驗可以透過其他方式傳承下去.這就造成,認識過去非常重要,因為 人類的先天能力並不強.在自然界,人類沒有兇猛的獠牙,沒有利爪,爬樹躲避危險的能力也不如以往,速度也沒有掠食動物快,當人類意識到他們這種經驗傳承讓 他們的存活率更高,他們會想盡辦法把這些經驗傳承下去,這就是名為”歷史”這個名詞的最先意義.

當人類發現歷史傳承的重要性,他們同 時也發現了自己與其他生物不同之處,其他的生物無法以符號傳承經驗,但是人類可以.人類透過不斷的累積經驗,最後他們發展出了城市,法律,器物,然後,我 們稱他為”文明”.

按照這個思維,我將文明定義為:”當一個人類群體有意識的認識到歷史的重要性,他就成為文明."這也是為什麼字典總是將文明定義為一種進步,發展的狀態的 根本原因,因為當人類可以累積幾萬年的經驗,他就必定會進步.

死刑議題

這是一篇幹樵文章。

我真的覺得,某些人討論起死刑議題已經是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對某些人來說,一種非公認的價值觀盤據他們的心頭,讓他 們有很強烈的信仰認為:死刑應該繼續維持。甚至,當你提出一些公認的先驗價值來說明現代法學概念時,他們可以存疑那種價值不存在,聲稱該價值沒有被證成。 挖靠,所以我們可以認為現在的法律不是根據自由與平等的先驗價值來建構就對了?好,我們根據沒有自由與平等來建構一個法律好了,我們看看變成什麼樣子。

1. 人類不自由
因為人類不自由,所以他們沒有全力為他們的所作所為負責。因為他們的思想不自由,他們的犯罪行為並非因為其犯意而發生。所以我們無權懲 罰他。

2.人類不平等
因為人類不平等,所以只要我自認(突然好像有自由意志了)他者劣於我,我有權力掌握他的任何行為,因為他比 我劣等,他對自由的理解不如我,我為了幫助他獲得更多的自由所以我要剝奪他可以跟我平起平坐的權力,因為唯有如此,他才能跟我一樣自由。(引用自 Isaiah Berlin的自由與其背叛)

人類不自由,這個前提造成的是現代法治的崩壞。人類不平等,他就建立起20世紀最恐怖的集權 主義,我們熟知的希特勒,墨索里尼,軍國主義,都是人類不平等這個信念底下的產物。

所以,我認為只有神經病,智障,低能兒,才會在討論死 刑議題的時候去懷疑這兩個法學的基本精神。他們從來不去思考一個先驗價值為何需要被先驗存在。也不想想沒有這兩個先驗價值,法律該如何,或是可以被如何制定。這篇文章是我對這群智障的怒火。

莊子與道教

我突然想到一個跟其他學科討論沒有交集的討論範例。
一般來說,歷史學談到道教,他會預設他的談話對象知道道教跟道家根本上的不同。
他會期 待對方已經有道教從道家中竊取一些概念,並將其神格化的認識。不過通常不會有。

會有這個感想是因為我在哲學哲學雞蛋糕這個blog提到道教經典的釋意問題。結果該blog老闆問我莊子說了什麼。接著我們的討論就圍繞莊子說了什麼。我突然想到這有幾個問題。

1.莊子並不是道教的圖騰,老子才是。
2.道教從道家斷章取義的概念沒有被釐清。
3.研究道教經典跟道家思想是兩回事,道教經典被研究的目的在於我們需要 了解這個宗教如何用經典的詮釋操作人民,這個狀況是否還在我們週遭發生?道家思想的研究目的在於正確認識各個王朝用什麼樣的思考方式統治,道家思想有沒有 被其他的學說融合?而這些方式有沒有值得現代政權參考的地方?

如果從道教=道家的這種思維,會演變成人主觀,直覺認為,道家的思想=迷信。這些源自於生活經驗的體悟將超越歷史的真實,於是我們將得到道家思想毫無價值的認識。這是一個從認識錯誤做出無效論證的最佳範例。學而不思則枉,思而不學則殆,戒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