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二十世紀的巨神神話-日本動畫中的機器人探討

一、 前言
一直以來,我對日本文化最感興趣的部分在於他們從近代發展出來的ACG文化。所謂的ACG乃是Anime(動畫),Comic(漫畫),Game(遊戲)三種產品的縮寫簡稱。之所以有這種簡稱,乃是因為這三種文化創意產業幾乎完全可以相通。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日本的動畫產業被改編成漫畫,漫畫又被改編成遊戲的範例。例如最近紅透半邊天的海賊王,原作就是漫畫,在動畫化之後又改編成為遊戲。這種範例在日本不勝枚舉,可以說是一種相當重要的文化產業模式。
這種文化產業,從1950年代以來,先是漫畫的出現,再來是動畫的發跡,直到大約1970年代以後才有遊戲產業的普及化。我們從閱讀、欣賞這些文化產業的年齡層來看,在初期,這些產業吸引到的是學齡兒童,接下來隨著創作的題材改變,會接觸到這種作品的年齡層開始不斷攀升,這其中有幾個可能的因素。其一,以往閱讀ACG文化產業的人隨著作家的題材改變,基於青少年或是兒童時期喜愛該作家的因素,繼續閱讀該作家的作品。其二的可能是,這些改變的題材真的擴展了市場人口,讓原本無法接受ACG產業的成年人開始閱讀這些作品。
但是無論如何,ACG一直以來的客層主力仍然是兒童或是青少年,這點我們只要看看日本知名漫畫週刊《JUMP》的銷售量就可以窺見一二了。 也就是說,無論創作題材如何擴充,這個產業的消費族群仍然以年輕人為主。這讓我產生非常大的興趣,因為ACG這種帶有科幻,神話色彩的創作型態影響到的不僅僅是商業行為,更多的是影響到許多人的童年意象。在這篇文章中,我預定從一種ACG中特殊的創作題材-巨大機器人動畫,來討論這些動畫所具有的神話色彩,以及他們透過什麼方式形塑某些日本特色的價值觀,最後,這些機器人動畫跟二十世紀的文化交流有什麼關係。
二、 日本神話中的巨神
在討論機器人動畫之前,我們需要對日本本身的神話做一點基礎的描述。日
本的神話信仰其實非常有趣,他是一種多神的神話信仰。在七世紀以後,由於皇室的需要,各地的神祇經過《古事記》以及《日本書紀》兩本史書的編輯,成為了一套有系統的神話信仰,一般我們稱為神道信仰。
日本的神話起源,主要來說要從伊邪那歧以及伊邪那美這對夫妻神談起。這兩位巨大的神祇,在傳說中描述他們跟日本列島一樣大。他們以「天之瓊矛」攪拌海水,然後天之瓊矛上的海水凝結成鹽巴,掉落到海上,就成了島嶼。這兩位日本的創造神,他們的大小就代表了他們的神威。以後所有的日本神祇,都是由這兩位夫妻神所創造出來的。
這兩位夫妻神,藉由生產的方式創造日本的「大八洲」。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遵從天神指示的伊邪那歧與伊邪那美,首先生下了淡路島(治理淡路島的神)。接著,又依序產下了豐秋津洲(本州)、四國、九州、雙胞胎之島隱歧和佐渡、越島(北陸地方)、大島(位於山口縣的大島)、兒島(現在變成陸連島的兒島半島)等子嗣,完成了別名『大八洲』的日本列島-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內容。」
接下來,伊邪那美因為生下火神,在生產的過程中被灼傷而死。傷心的伊邪那歧追逐他心愛的妻子到黃泉之國,卻被已經吃下黃泉之國食物的伊邪那美那個醜陋的模樣所驚嚇。匆忙逃回日本列島,並且潛到海水內想要清除黃泉之國的穢氣。「伊邪那歧前進海水中淨化身體並生下海神之後,便想要潔淨自己的臉,於是開始清洗左眼。結果,從左眼中創造出天照大神。」 天照大神的誕生代表的是,像是伊邪那歧這種巨大神的時代結束了。從伊邪那歧左眼誕生的天照大神是眾神之主,那些身形比他巨大的火神,森林之神,海神等等都必須服從這個身體比他們小許多的天照大神。從某個角度來說,這個神話代表的意義是人類相對於自然的渺小,卻可以利用自然創造文明。
「伊邪那歧生下天照大神之後,又開始清洗右眼。結果就出現了月讀尊。」 月讀的讀字,代表的是依據立法過生活之意。古代日本是依據月亮的陰晴圓缺制定曆法的。 而「伊邪那歧生下治理天界的天照與月讀之後,又開始清洗鼻子。結果就出現了素盞鳴尊。」素盞鳴尊有許多別名,他又叫做須佐之男,在日本神話中,他是代表暴風雨的破壞神。天照,月讀以及素盞鳴合稱為日本神話的「三貴子」,他們的大小都不如伊邪那歧,頂多只是如伊邪那歧的器官大小。但是即使如此,也仍然非常巨大。這種巨人神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將自己縮成等身大神的大小,好方便自己與一般人或是等身大神交流。
總而言之,日本的神話擁有許多巨大神祇,這跟其他的神話系統是極大的差距。中國古代從盤古開天以後,幾乎所有的神祇都是與人等身大小。北歐神話的奧丁以及瓦爾姬麗也是以等身的形象出現,這些都顯示,擁有許多巨大神以及巨人神的日本神話,他們在神話中形體大小的特殊性。
三、 動畫中的機器人形象
除去例如「多拉A夢」這種類型的機器人卡通,本文所指的機器人動畫乃
是擁有一套機器人動畫公式的動畫作品。這個公式是:主角是一個或多個人,然後這些主角操作巨大的機器人與反派的機器人對抗。最後主角所代表的一些價值觀,例如正義,友情等等終會獲勝的這種動畫作品。
這些機器人動畫中,有一個與日本神話的神祇形象相通的共同形象就是-巨大,無以倫比的巨大。這種巨大代表的是一種神威,讓日本人可以輕易的與他們自己的古代神話做出連結。體型的大小就決定了力量的大小,這種「超巨大機械人」的超自然想像與古代將神祇想像成具有操控自然之力的想像並無二致。不同的是,1950年以降,科技的進步使人類將這種超自然之力的想像「移情」到科技之上。但是在這同時,創作者以及觀賞者,並不希望這種科技之力是「人類無法掌控」的,所以在設計這種機械人的形象時,你可以看到無論哪一種巨大機器人作品,正派的機器人形象,至少都會比反派看起來「更像個人」。「更像個人」意指的事情是:「可以掌握的。」而像動物的反派機器人則是「不可掌握的」。這裡的機器人形象很明顯的表現出了這種神話關係。
另外,動畫機器人的形象也可以從他們掌握的力量來看到與神話系統的雷同之處。我們最常看到正派機器人使用的力量有兩種,一種是光,一種是火。光代表的是太陽,是萬物生長的泉源之力。天照大神之所以是萬神之首,是因為他是太陽神,所以當素盞鳴把天照大神氣到岩洞裡面躲藏時,世界就陷入滅亡的危機,眾神費盡心機才把天照大神從岩洞中拉出來,說明的就是太陽至高無上的重要性。機器人動畫藉由這種連結,將主角操作的機器人使用與光有關的「必殺技」,我認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富野由悠季的動畫作品「泰坦3」,在裡頭主角機器人的大小超過100公尺,最強的必殺技是從頭上的「日輪」放出光線摧毀敵人。另外一種就是火,火在神話系統中有一個重要的定位,那就是文明。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就是因為人類會用火,這是日本神話中的重要思維。為什麼日本神話會安排伊邪那美生下火神之後就被灼傷而死?日本的神話研究學者武光誠認為,這是因為人類害怕伊邪那美這種母神會將用火的知識傳授給其他動物,所以他們在神話中就安排母神產下火神後隨即死去的情節。從日文的發音中我們也可以很清楚了解火的地位,古代的日本人稱聖者為「ひ」,這種發音與日文的「火」,「日」是相同的。也就是說,火跟太陽的光一樣,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日本傳統的神話系統中,他們被置於同等的地位。 以火焰為武器,最有名的機器人首推「魔神Z」,其中的主角機器人魔神Z最強的必殺技就是以胸前的V字放出「魔神火焰」,驅散所有那些反派動物形象的機械獸。
還有一點我認為值得討論的是,這些操作機器人的主角們,絕大多數都是青少年或是兒童。姑且不論是否這是為了符合市場的需求,讓觀賞這些動畫作品的主要客群能從其中得到反射的認同。我認為這種做法還非常隱喻的強調一種想法:「純粹的力量需要純真的心靈。」這與1960~1970年代時的西方世界所強調的是相同的想法。例如搖滾樂,搖滾樂強調的是「Original」、「Pure」、「Real」,這些類義詞,最好的中文統稱就是「原真」,也就是強調人類原始的心靈才是最美好的,只有這種最原始的東西才是最真、最善、最美的。人類因為文明化了,學會了偽裝,文化的意義就是所謂的人為,也就是中文的「偽」。我們把力量交給一個「不真誠的人」是危險的,所以我們交付給力量的對象,他必須要原始,純真。這種人就是兒童或是青少年,他們還沒接觸到社會,所以保持著這種純粹,這是我認為機器人動畫作品所隱涵的一個意義。
四、 作品實例的討論
武光誠教授已經在其作品《日本神話圖解》一書中明白指出,日本的神話形
塑過程是先奠基在繩文時代的日本固有神話,在大約西元前一世紀左右由中國江南的移民者帶來新的南方神話與之融合,接下來在公元五世紀末由移民傳入北方的神話色彩,在六世紀時,又由中國輸入波斯神話。 可以說,日本的神話,正如同他們其他的文化,例如佛教,都經歷變形-融合的過程。
武光誠教授已經在其著作中明白的舉出許多實例說明了日本神話與外來神話融合的結果。我在這篇文章中,主要是要說明,日本這種新型態的動畫式神話,也是以一貫的歷史脈落,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吸收新的神話要素,然後創作新的,卻又帶有日本傳統影子的動畫作品。
第一個我要舉的例子是最近的動畫作品《機動戰士鋼彈Unicorn》。 這個作品帶有濃厚的基督教以及歐洲神話色彩。首先,這個作品中設定了一個名為「拉普拉斯之盒」的物品,這個物品的說明是:「如果打開他,世界就會毀滅。」這個神話是否讓人感到非常熟悉?是的,這個神話要素的來源就是那個有名的「潘朵拉之盒」。 潘朵拉之盒的神話故事是說,一個好奇的女人打開了絕對不能打開的盒子,結果所有的負面慾望都從盒子中跑出來了,這造成了世界的混亂與不安。但是潘朵拉之盒留下了一個伏筆,那就是,從盒子中最後跑出來的是「希望」。希望是正面之力,他雖然微小卻不可欠缺,沒有希望之人將沉淪在世界的負面情緒中而無法得救,唯一能夠得救的方式是「抱持那微小的希望」。這跟基督教的信仰有雷同之處。基督教告訴我們的是,我們都是罪人,只有信仰上帝才能得救,上帝就是你的希望所在,而這個希望是飄邈不可知的。這部日本的動畫作品如何將這兩個神話系統連結呢?他非常聰明的使用了基督教中的異教象徵:Unicorn,也就是獨角獸作為象徵符號將這兩個神話做出連結。主角的機體是一台名為獨角獸的機器人,這台機器人的設定是,他能夠接受所有人類的意識,然後使出所有人類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將這個混亂不堪的世界改造成理想的烏托邦。獨角獸在基督教世界中,尤其是中古時期,他就是上帝的化身,上帝的代言人, 在動畫中,這台名為獨角獸的機器人就是希望所在。當然,駕駛他的是一位國中生少年。
另外一個我要舉出的例子是蒐集所有機器人動畫劇本而改編的遊戲作品,叫做《超級機器人大戰》。 這是一個系列作品,可以算是一種所謂的「同人誌」。 這個作品有太多的系列作,每個作品的劇情編排都有細微的差異。引起我注意的是,這個作品因為是一個大雜燴式的商業產物,他無可避免的會遇上許多原作劇情改編上的矛盾。編劇調解這些矛盾的手法雖然大同小異,但是有一個結局的標題引起我很大的興趣,這個標題叫做「諸神的黃昏」。 諸神的黃昏是北歐神話的結局,在這個結局之中,眾神與魔物大戰,這場戰役極其壯烈,天空與大地都被火焰包圍,世界最後沉到海底。然而,世界毀滅之後,海面上會再度出現被綠色植物所覆蓋的大地。僥倖逃過一劫的諸神,從此又開啟了一個美麗的新世界。前面我們已經談過機器人與巨大神祇在日本文化中的特殊關聯性,《超級機器人大戰》就是利用北歐神話的結局,以一種隱喻的方式暗示(其實我認為是明示)這些巨大的機器人就代表著眾神,這是新世代的科技,媒體才可能創造出來的新神話。「諸神的黃昏」在機器人大戰中被用來作為結局的次數至少有四次之多,明顯的表示了機器人作品的神話性格。
五、 結語
在這篇文章中我所要表示的事情是,一個文化藝術產業,我們可以輕易的從
中看到許多歷史連結。日本的ACG產業給了我們一個豐富的寶庫作為研究題材,這種新時代的神話其實他們「有話要說」。這種話語是暗諭性質的,而且是與歷史和神話作為連結的。例如我與看動畫的朋友討論時,我就問他們是不是只有在日本的機器人動畫中才會看到合體這種行為?他們給我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合體在日本機器人動畫中所要傳達的跟某些日本神話中所要傳達的概念極其類似:人類不能光靠一個人的力量,你必須要和其他人合作才會成功。機器人動畫藉由這種方式傳達給日本的新世代青少年,告訴他們團體合作的重要性,這種方式我們是必須給予肯定的。
大眾的意象歷史,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新理論的發展,他不再是不可觸及的研究領域,這篇文章獻給所以曾經因為機器人動畫中某些「熱血元素」而掉眼淚的人們。 你們並不孤單,從古到今,都有你們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