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何不曰利?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員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 梁惠王上 》

孟子這篇文章的主旨在強調仁義,有了仁義,人民就不會因一己之利而背棄國君。這樣的哲學思想隱含一種以道德倫理為箝制自利的主張,而孟子相信唯有這樣才能維持一個國家的穩定。孟子的主張源於孔子,他們都認為維持過去周代的封建禮法,才能實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強調仁義並非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其最終目的仍然是為了維持統治階級的道德正當性。

但這樣的主張適用於現代的民主社會嗎?在現代民主社會,我們至少在法律上不同意有階級差異,也就是說,我們至少不應該會有表面階級利益的衝突。既然如此,何不曰利?英國哲學家邊沁的功利主義就強調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的哲學倫理觀,他強調個人應該從利益為出發點來考量行為價值,但問題在於,怎樣的行為才符合利益?邊沁不僅強調個人的自利,他同時也說如果一件事情有兩種處理方式,而這件事情會影響兩個人,第一個方法會讓A得到5元,B損失五元。第二個方法會讓A得到3元,B也得到3元。如果你是A,你應該選擇第二個方法,因為雖然你損失了2元的不利益,但B卻不會因損失而怪罪於你,進而引發之後更多的不利益。簡單來說,雖然功利主義以自利出發,但光是要如何「自利」,本身就有許多的考量空間,功利主義不僅僅強調當下的利益,也強調這個利益會引發的不利益,唯有考量到利益與不利益的邊際效益總合,我們才能說該行為或事件本身是否有利。而我相信,這會是一個民主社會的基本倫理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