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

正視與蔑視,談傳統文化的現代地位

歷史學關心的問題,一向是連續問題。根據這個學科的研究成果,我們認識到,世界上大多數的文化價值都存在某種程度的「共性」。當然,也有共性中的分歧。所謂的文化,到底是什麼東西呢?我這邊傾向用比較簡單的定義來說明我的看法。

1.人為的。文化從Culture這個字翻譯而來,Culture的相反詞是Nature,我們仔細看看某些英文字,農業=Agriculture,栽培也叫做Culture,在英文中,Culture跟人為脫不了關係。
2.一群人的共同意識表徵(representation)。
3.是一種複合體,難以界定範圍。

文化可是是文字的,聲音的,圖像的,但是總而言之,只要能夠被一群人接受並且了解他的意義,就是文化。那所謂的中國傳統文化為何呢?根據我對文化的定義,他必定很複雜,中國的文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畫也是中國文化,只要一群人認同他是「傳統」留下來的產物,就是傳統文化。這種傳統文化的傳承通常都是連續的,但是我要談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有斷裂。這個斷層造成一些現代問題,讓繼承這文化的人都成了文化遊魂。

 辛亥革命,這可能是中國第一次建立所謂的「民主政體」,這個政體成立的過程幾乎所有國中生都知道,但是在所謂中華民國初年,中國人對於所謂的「西方民主概念」仍然是很陌生的。Spence在他的著作<知識份子與中國革命>一書中提到,中國的知識份子在當時崇拜西方的科技,科學。最有名的就是魯迅的口號「那個吃人的禮教」。但是一般人對於民主是非常陌生的,他們不太了解為什麼今天皇帝垮了,換一批人上去選舉跟皇帝有什麼兩樣,他們搞不懂為什麼知識份子以前告訴他們要敬老尊賢的階級關係一下就崩壞了,突然這群人好像得了失心瘋一樣,告訴一般人說政府的權力在他們手上,他們徬徨,惶恐。到了抗戰結束,中國共產黨統一神州,國民黨退守剛剛從日本手中接收回來的臺灣。共產黨以馬列主義實行各種運動,改革,甚至發動文化大革命,所有知識份子都成為了被批鬥的對象,包含這些知識份子信奉的傳統文化價值。都被丟棄在革命運動中。臺灣的狀況好一點,臺灣沒有經歷過辛亥革命,除了日治時期經歷過短暫的皇民化運動以外,日本對於臺灣保有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並沒有多大的干涉。而到了國民黨來台,一些中央研究院的自由主義份子也隨國民黨來台,如有名的胡適跟台大第一任校長傅斯年,胡適最有名的口號就是「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傅斯年的口號則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就這樣,這些知識份子為臺灣的教育界定下一條「科學主義式」(Scientism)的道路。但是無論如何,臺灣與中國,都朝著否定傳統文化價值的道路上走,然後在今天,我們遇到了問題。

這個問題是一種相對性的嚴重問題,臺灣的問題比起中國要好得多,畢竟臺灣只是藉由教育來強調科學主義式的想法,中國可是為了馬列主義教條,殺人批鬥都樣樣來,臺灣只要不談馬克思主義,基本的學術還是比起中國自由的。我們把臺灣與中國做個比較就可以了解,中國現在的婚姻關係非常薄弱,你常常可以看到臺灣的大陸新娘,每個看起來都比我們臺灣女孩子更像個女權主義者。你可以看到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年,人民道德水準拉不起來,學術上的偷竊行為層出不窮,我上學期才看到我同學評的一本中國博士論文幾乎照抄臺灣的知名學者作品。這在中國不是什麼新鮮事,不是中心研究的大學全都在做,追根究底,正是因為所謂的西方文化不可能在短短六十年深入到一塊如此廣大的土地上(更何況中共還討厭基督教)。另外一方面,共產黨開國那幾十年的批儒批孔運動,配合辛亥革命以來的科學主義思維,已經把傳統文化強調的道德關係破壞殆盡。破壞是非常容易的,但是重新建立一套道德關係卻是困難的,這正是我們臺灣同樣面臨的問題,這些道德關係有他相對應的文字以及美學來支撐,表達,他不能被視做一種「圖利某些個人」的利益(我承認很有可能會有,但是我們應該花時間修正他),就像我看英文的哲學論文,光是一個禮,要用英文解釋他的象形結構實在是多花太多力氣的事情,我們要怎麼聲稱「拋棄傳統文字」不會出現這種文化斷層呢?

傳統文化的價值的確不應該過於強調,但是我相信,基於這一百年來的歷史發展,也根本不會有人過於強調。我們對於這種傳統留下的文化過於蔑視才會是一個問題,傳統文化的枷鎖不可能解除,至少在臺灣是如此,看看你的兄長父母的結婚儀式跟葬禮就知道了,傳統就在你周圍,他無處不在。而我一直以來的建議都是正視他,看看我們能對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融「能做些什麼」,因為我相信唯有建立在這種理解下的溝通才會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這也是我對傳統文化的最基本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