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二手文獻不如原典的學術迷思

清大的退休教授彭明輝先生,在其最近的文章中寫道:
「不過,千萬不要以為聽懂他的課程內容就表示你懂得 Immanuel Kant 或 John Stewart Mill 的思想。Michael Sandel 很擅長在他設計的脈絡下引導學生去發現判斷對錯的各種角度(angle),也擅長把複雜而深奧的思想用簡潔的方式摘要成易懂的陳述,但是他在課堂上的介紹都只能叫做「精簡版的二手傳播」。妳如果試著去讀 Immanuel Kant 或 John Stewart Mill 的原著(或全譯本),一定會發現讀不懂;如果妳硬著頭皮把原著(或全譯本)熟讀兩三次,我相信你一定有機會發現 Immanuel Kant 或 John Stewart Mill 的思想遠比 Michael Sandel 的介紹更精彩、深刻而富啟發性。

不僅哲學如此,社會學、人類學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類的經典都有這樣的特性:原著(或全譯本)遠比二手傳播更精彩,更難讀懂;但是即使只讀懂原著(或全譯本)的十分之一,往往收穫還是遠遠超過讀懂一整本的二手傳播。我自己的讀書經驗告訴我:二手傳播之所以易懂,是因為他們把原著難懂的部分都截去(隱藏起來),只講易懂的;但是原著之所以精彩,卻正好就是因為難懂的部分。

道理其實很簡單:人文與社會科學經典著作的原作者都是不世出的人才,跟他們才華一般高的大概都自己去寫經典著作了;而二手書的作者往往才華就是不及這些經典的作者,他們沒有能力把一件很難說得清楚的事給說得比原著更清楚,而只能把自己也說不清楚的事給刪除,留下易懂的給讀者。」

首先,姑且不論我個人不熟悉的康德或是小彌爾,這兩位的經典著作如第一批判,對自由主義的論證等等我都沒唸過。但是就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個人實在無法理解原典比二手文獻更有價值的說法何在。Max Weber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一本社會學中經典且不太易讀的著作,學術期刊中對這本書的討論多如牛毛。諸如Weber在方法上的idea type使用,其個人對資本主義的理解是否正確,對新教倫理的深入程度為何等等。經過80年的學術累積,現今Weber在學術上的成就僅僅留下其idea type的方法,其論證內容幾乎已經被拋棄不用。其內容充滿著,受限於時代因素而產生的,西方對其他文明的偏見。閱讀這個原典,就我個人看來僅有學習Weber如何處理比較方法的功用,而沒有其他特別的成果。

如果今天是要理解Weber為何會寫出這種作品,需要把這個作品閱讀完畢自然是必要的功課。問題在於,如果以彭先生的文章看來,他似乎認為要理解現代的社會學必須閱讀那些經典作品,那就錯了。現代學術講究的是成果累積以及去蕪存菁,大量的二手文獻都是在做這種事情,透過閱讀二手文獻,我們確實可以有效率的理解現代學術中認為那些經典的重要概念還留存至今。例如多數人都沒唸過牛頓的數學原理或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可是我們仍然能透過二手文獻清楚理解其中的概念。況且愛因斯坦也說過:「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清楚簡單的二手文獻代表的是概念被正確的理解,並沒有辦法作為高下判定的依據。

作為一個社會與文化的研究者,我必須說彭先生對類似的人文學科抱持著太過糟糕的思古情懷。經典作品的產生是具有當代意義的,他們提出一些劃時代的方法或是概念,但不代表其內容整本都禁得起現代批判。如果彭先生是要說以閱讀經典作品來做為一種批判訓練(雖然看起來實在不太像),那我個人倒是表示贊同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