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孤證的美麗-白袍將軍陳慶之

白袍將軍

陳慶之何許人也?對中國軍事史有一點點興趣的人可能都會對這位人物有點認識。根據「梁書-列傳第二十六-陳慶之,蘭欽」,陳慶之在列傳中的功績不僅可說是前無古人,更可說是後無來者。有多誇張呢?就讓我們來看看梁書吧。

梁書-列傳第二十六-陳慶之,蘭欽

「大通初,魏北海王元顥以本朝大亂,自拔來降,求立為魏主。高祖納之,以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送元顥還北。顥于渙水即魏帝號,授慶之使持節、鎮北將軍、護 軍、前軍大都督,發自銍縣,進拔滎城,遂至睢陽。魏將丘大千有眾七万,分筑九城以相拒。慶之攻之,自旦至申,陷其三壘,大千乃降。時魏征東將軍濟陰王元暉業率羽林庶子二万人來救梁、宋,進屯考城,城四面縈水,守備嚴固。慶之命浮水筑壘,攻陷其城,生擒暉業,獲租車七千八百輛。仍趨大梁,望旗歸款。顥進慶之 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仍率眾而西。」

攻城戰何其困難,孫子兵法有云:「十則攻之,五則圍之。」,可是城池的防禦能力對陳慶之來說好像不存在一樣,「自旦至申,陷其三壘,大千乃降。」從一天的早上打到申時,對方的大將就投降了,這是何等功績?而陳慶之有多少人呢?七千人。

「慶之乃解鞍秣馬,宣喻眾曰:『吾至此以來,屠城略地,實為不少;君等殺人父兄,略人子女,又為無算。天穆之眾,并是仇讎。我等才有七千......。』」

梁書中又言,陳慶之以七千兵力,一半奇襲營寨,三千背城而戰,大破爾朱榮三十萬大軍。這是何等豪氣! 打到連洛陽小童都唱童謠稱讚陳慶之:「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万馬避白袍。」梁書又記載,從發兵到攻下洛陽,只花了一百四十天,平定含洛陽在內的三十二個城池,歷經四十七戰,所向批靡!更讓人訝異的是,這種不世出的軍事天才,居然手無縛雞之力。

「 慶之性祗慎,衣不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

讀到這邊,我們已經可以建立起一個形象了,一個身穿白袍的儒者將軍,搞不好還像諸葛孔明一樣拿個白羽扇,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里之外。跟孔明不同的是,陳慶之真的北伐成功了!只是由於後勤不濟,梁朝當時也無力建立這麼長的補給線,沒兩年,這些佔領的土地又被拿回去了。 但是梁書中建立起的無敵儒將形象,卻是已經怎麼揮也揮不去。毛澤東讀了陳慶之傳後還曾感性的說道:「再讀此傳,為之神往。」我相信這是所有讀過陳慶之傳的人共同的感想。

我還曾經讀了這段列傳後寫了一篇類似心得的詩作,在這邊也一並附上。
<讀南朝史>
七千白袍軍,威震四方夷!
驅馳大河畔,所向無披靡!
儒將陳慶之,體弱難縛雞。
觀此不世功,猛將何如擬!?

孤證的美麗 

歷史畢竟是求真的學問,驚嘆陳慶之不世功績之餘,我們還是不免想問:「這到底是真的還假的?」而很可惜,就方法論上來看,陳慶之的這些功績,我們或許只能當做神話故事來看待。

首先,陳慶之這個人物,他只有在之前提到的「梁書-列傳二十六」出現過,我們如果拿北朝的文獻來對照,完全找不到這個人。這完全不合理,為什麼呢?一個將軍只花了四個月從南打到洛陽,還只有七千人,照理來說這種大事件不應該只有南朝有記載,北朝史也應該至少會提到,但是事實是根本沒出現過陳慶之這名字。我們或許可以懷疑,可能因為北方人覺得太丟臉了,所以對這件事情選擇性遺忘。可是不要忘了,北朝史寫史的人也是漢人,唯有漢人在當時掌握了知識的權力。我們幾乎完全可以相信,北朝寫史的官員或是私人修史,應該都屬於漢人的世家階層。他們對於胡人的態度應該是鄙夷的,這種對胡人來說丟臉透頂的事情,至少也該像淝水之戰一樣記上幾筆,可是完全沒有。

另外,對於這種近乎神話的傳說,如果他真的出現過,應該要有許多文人筆記中提到。像東晉跟南朝,常常都提到三國志中的關羽,張飛之勇。在東晉我們可以找到一些文獻稱讚關羽,張飛是萬人敵,可是我們幾乎找不到任何的文獻材料稱讚陳慶之。也就是說,陳慶之的故事,只有梁書的列傳這一條證據以及南史的陳慶之傳,再來就是資治通鑑。但是後兩者幾乎就只是把梁書的故事整套般上去而已,也就是說,陳慶之的故事是個孤證,其餘的文獻從來沒提到這個人。他的無敵神話,我稱他為:「孤證的美麗。」


正是因為這種孤證,讓人對歷史馳騁想像力,讓一些無聊附庸風雅的文人雅士看到這文獻後創作出優美壯闊的作品。(呃,我絕對不是在說我)這是一種孤證的美感,朦朧,虛幻,但是,並不真實。

陳慶之的網路效應

網路上可能會遇到中國糞青跟你說毛主席說的都是對的,我也看過介紹陳慶之的網頁寫說白袍的心理作用可以讓人變強,陳慶之是個擅用心理戰的將領。可是就算穿上白袍就會變身成葉問,七千也頂多打七萬啊。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北方漢人嚮往南方的漢人政權以久,他們幫陳慶之打現代游擊戰之類的......,只能說幻想就是幻想,太過於堅持幫神話找現實理由就會變成這種德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