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當代的神話學,就不得不提坎伯(Joseph Campbell)。坎伯的神話學成就,卻又很大一部份是奠基在榮格的心理學理論上的。所以當我們看坎伯的作品,我們應該先了解一下榮格心理學的一些專有名詞。
1. 原型與集體無意識: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榮格分析心理學中的原型概念。對榮格來說,原型是「理解的典型方式」,也就是作為人類,他們所共同具有的心理認知與理解的模式。而無意識概念,則是由佛洛伊德的理論而來。
榮格他認為,無意識(也就是慣用的「潛意識」,但是心理學似乎很早之前就拋棄了這個名詞。)不僅僅貯藏著被壓抑的個人記憶和被遺忘的個人經歷,而且包含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個人的無意識,與佛洛伊德的無意識概念基本契合。個人的無意識層面儲存了有關個人曾經歷、思考、感受或知曉過的各種事物的記憶。因為受到壓抑或者遺忘,他們的存在已經不再被意識到了。
第二個層面,則是所謂的集體無意識。這被運用在原型理論中解釋不同年代、不同文化之間心理作用與心理形象上的相近之處。集體無意識的這個層面,包含人類所共有的心理知見的基本架構。也就是說,集體的無意識是共通的一種通則。在榮格眼中,集體無意識較個人無意識更有意義,他認為集體無意識是心靈運作、人格完美以及內在轉變的終極源泉。
在榮格看來,原型具有兩面性。依照他的定義,原型本身存在於意識領域之外,幾乎是一種自然之力。人只有試圖將原型的內容與意識相互辨證,才會在心理上成熟。
2. 象徵:
榮格認為,象徵是對於那些不能被完全認識的事物的最佳表現。
原型是經驗的心理模式,而象徵則是這個心理模式的各種表現;原型作為一種認知方式存在於我們所了解的生活之外,而象徵則是起源自生活,並指向不為我們所理解的原型本身。舉例來說,權杖、陽具、耶和華的形象都可以是男性的原型象徵,但是男性的原型本身卻不等於這些表象。更進一步的說,我們只能從這些象徵中理解到男性原型,卻無法從男性原型來反推男性的象徵。
本質上,象徵賦予我們人性,使我們有能力去構想超出理解範圍之外的事物,並超越我們的意識,也是面對另一個超現實的具體立足點。
3. 原型形象:
榮格將原型的形象以好幾種象徵表現。例如阿尼瑪及阿尼姆斯(Anima和Animus)母親、父親、聖童、貞女、英雄、智慧老人、惡精靈、合體等等。
榮格的這些原型形象的分類,顯露出了一個事實,榮格的心理學採用的是一種辨證法的方式來理解原型的形象。阿尼瑪代表男性中的女性性格,阿尼姆斯代表女性中的男性性格。父親與母親形象的重疊性質,英雄在神話中的冒險歷程,最終都是在追求所謂的「合體」。也就是領悟到,你自身就是宇宙的縮小版,套句我很喜歡的漫畫中對鍊金術的描述,這叫做「一為全,全為一。」
坎伯的神話學:
對榮格心理學有基本的認識之後,我們可以開始進入坎伯的神話一書了。我認為坎伯要說的並不困難,他是採用了榮格心理學對於「人」的理解來解釋神話的意義。
所以坎伯說:「完美是很乏味。他是沒有人情味的……。你會崇敬上帝,但那不是真正的愛。只有十字架上的耶穌才是可愛的。」問:「你的意思是?」坎伯:「受難,受難是不完美的。」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坎伯認為,人類正是因為不完美,所以才會受難。而在這種苦難中,人們追求的是一種「存在的經驗」。坎伯認為只有如此,「一生的生活經驗才能和自己內心底層的存在感,以及現實感起共鳴,因此我們才能體會到存在的喜悅。那就是生命,神話是幫助我們發現內在自我的線索。」
坎伯的想法接近二元論。他認為,生命一開始是一個整體,然後在伊甸園那個象徵意義濃厚的神話之後,人類開始意識到生命的不完整-變成男人跟女人。從榮格的心理學理論上來看,每一個男人都有他的阿尼瑪,而每個女人都有她的阿尼姆斯。所以人們追求的就是完整,而婚姻就是這種追求之下的儀式。所以坎伯說:「婚姻的意義是兩個靈魂合而為一。」
那神話到底是什麼呢?坎伯說:「所有的神,所有的天堂,所有的世界都在我們自己心裡。他們是放大的夢,所有的夢則是相互衝突的身體能量以意象表現出來的形式。這就是神話。神話是象徵、隱喻意象的顯現。」「神話是公開的夢,夢是私人的神話。」「原型的夢,也就是神話層次的夢。」也就是說,神話被坎伯當作一種共通的文化意象。這個意象是由集體無意識的產生的。根據心理學,以往的社會,人們透過神話與自己的生活做出聯繫,透過神話感受到自己存在。榮格認為,以往的巫醫,就是透過這些神話系統做出與現代心理醫生相同的治療方式。這種紀錄有非常多,坎伯的另外一本著作《千面英雄》對這個現象有較為詳細的探討。
所以神話的意義在於,他成為了集體無意識與個人意識之間溝通的橋樑。坎伯雖然強調這種集體無意識的作用,但是榮格的心理學也提醒我們,意識並非不重要,他與集體無意識之間呈現的是辨證關係。個人唯有在集體無意識與意識之間取得平衡點,他才成為一個正常的人。所以,重要的是生命本體存在,而不是找尋存在的意義。坎伯認為,找尋生命的意義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因為生命已經存在,重點在於我們如何「多認識自己一點」,也就是坎伯所謂「存在的喜悅」。當你更充分認識自己,你就能發現自己在多數的地方都與他人相同,於是,你就並不孤單。而另外一方面來說,當你認識愈多的自己,你也愈能了解自我與他者的細微差異。於是這成為對自我的肯定,這就是神話最根本的意義。
從存在的喜悅這個觀念出發,「英雄」「先知」就不再是一個神秘不可解的謎團。坎伯在「內在的旅程」一章中提到「巫師或是先知所提出的,就是個人內心想要表達出的。」這種先知,或是英雄,在神話中都有一些共通的特性。首先他們要冒險,然後得到某些「珍貴的寶物」,例如智慧,真理。然後他們可以選擇飛昇成神,或是回到俗世擔任救世主。所以,英雄、先知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深入集體無意識,然後以眾人能理解的話語,引領大眾進入集體無意識探索的人。這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集體無意識領域內有太多的訊息。要將這些訊息與意識結合,並且以語言或文字表達,他當然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所以坎伯會說:「當一個人聽到先知的故事(他進入集體無意識後的故事)便會反應道:『啊!這是我的故事,這是我一直想要說而說不出來的。』」這就是英雄與先知的意義,他搭建了神話橋樑,讓更多人能經由這橋樑進入那神秘的領域。對我來說,這種英雄在現代社會仍然存在,而且還不少。當聽到那令人深思的歌曲,或是看到一本觸動心弦的小說、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的作者所扮演的,正是那種英雄或先知的角色。
延伸閱讀:
Robert H. Hopcke,《導讀榮格》,蔣韜譯 (立緒出版,台北縣新店市,1997)
Joseph Campbell,《千面英雄》,朱侃如譯(立緒出版,台北縣新店市,1997)
C. G. Jung,《分析心理學與夢的詮釋》,楊夢茹譯(國立編譯館,台北市,20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